秦王李世民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與臣屬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長孫無忌等人經過密謀後,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
李世民當上了大唐帝國的皇帝後,局勢並不容樂觀,原東宮及各王爺府的敵對勢力仍然存在,他們正虎視眈眈地望著新皇帝的寶座。眾所周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已經籌劃了多年,在朝廷內外和地方都有相當強大的勢力。雖然他們在玄武門一戰中被殺了,但是他們培養的勢力仍然存在,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太宗的地位仍然會受到威脅。所以,唐太宗首先要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唐太宗起初對東宮和齊王府的敵對勢力實行的是高壓政策。玄武門之變的當天,他不僅把李建成的四個兒子、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殺死,為了斬草除根,以絕後患,他還下令絕其屬籍,滿門抄斬,家產全部歸國家所有。一些人為了迎合唐太宗這種仇恨心理,甚至打算將李建成、李元吉左右百餘人全部斬殺,唐太宗沒有反對,以默許來表示讚同。
這時,站在一旁的大將尉遲敬德急了,他堅決反對李世民這種慘無人道的株連政策,他大聲地說:“罪在二凶(即建成、元吉二人),他們既伏其誅,如果再禍及支黨,不是求得安定的良策!大王如果想得到人心,千萬不可株連過多過廣!”
尉遲敬德說得很對,誅殺雖然可以做到消除後患,但是隨著打擊麵的擴大,隨時有激化矛盾的可能,到時如果有人狗急跳牆、頑抗到底,就不好辦了。唐太宗經敬德提醒,猛然醒悟過來,他不無感慨說:“此乃真的一條良策啊,我株連過廣的目的就是為了安定局麵,然而卻忘了這其中的最基本一條,實在令人汗顏啊,要不是尉遲將軍的力排眾議,我們可能還蒙在鼓裏呢!”
唐太宗很快就改變了策略,對原東宮、齊王府的勢力轉而采取寬大政策。他製止了部將濫殺無辜的建議,同時下詔赦天下,稱“凶逆之罪,隻止於建成、元吉二人,其餘黨徒,一概不問其罪”。
這一政策的改變果然是立竿見影。玄武門之變的第二天就有人向唐太宗請罪來了。這是誰呢?原來是曾率領東宮、齊王府衛兵進攻玄武門的李建成心腹將領馮立和謝叔方。
作為東宮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得知玄武門事變後,立即率領屬下軍隊往玄武門方向而來。在玄武門下,他殺死了屯營將軍敬君弘。由於馮立的反攻使秦王府將士受到威脅,尉遲敬德無奈地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擲出大門。馮立看到自己主公的首級時,大聲疾呼道:“我沒法報答太子之恩了!”此時,無心再戰的他這才撤圍而去。
對於這樣一位忠於對手的將領,唐太宗先是說道:“你在東宮之時,就曾暗中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昨天又領兵來攻打我,殺死我的將士;你認為我該如何處置你才好呢?”馮立開始低頭不語,最後顫顫巍巍地說道:“願大王給末將機會,我定不會辜負大王的不殺之恩!”
誰也沒想到,此時的唐太宗突然變得和顏悅色起來,他扶起了馮立,對他說道:“馮立,朕何曾怪罪於你啊?你身為東宮翊衛車騎將軍,誓死保衛其主,這是何等忠義之士啊!朕就缺你這樣的人才,如果你真的願意為朕做事,就升你為左屯衛中郎將。”這時的馮立早已痛哭流涕,他激動地說:“末將逢莫大之恩,幸而獲濟,終當以死報答!謝主隆恩!”
唐太宗就這樣收下了一個忠肝義膽之士,他認為馮立當時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盡奴仆之事,各為其主罷了,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他不來保李建成,李建成萬一勝了,他豈不是犯下了大罪?所以,對於這樣的忠義之士,絕不能采取對付那些小人、壞人的手段,而是應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其攬於門下,這才是良策。
還有,原太子府大將薛萬徹,在玄武門之變時也曾率兵攻打玄武門和秦王府,後因失敗未遂,帶領著數十騎人馬逃往了終南山。
唐太宗怎能“放”過這樣一位忠誠驍勇之士,如果能夠把他招降到自己的麾下,不僅對自己大有益處,而且對原東宮、齊王府的勢力的招攬也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想到這裏,唐太宗立即派人去終南山請薛萬徹回長安,並讓其轉告說:“將軍乃是忠於之士,我絕不會怪罪於你!”
在唐太宗的感召下,薛萬徹半信半疑地離開終南山,在薛萬徹撤離終南山之時,還特意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以備不測。可是唐太宗果真赦免了他,而且還委以要職,薛萬徹大為感慨道:“真是君無戲言,君無戲言啊!”從此薛萬徹死心塌地地為唐太宗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