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人口大量死傷和逃亡,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南北朝末期,北周相對統一了北方,生產有了恢複和發展;南方相對穩定,北方大量遷移和逃亡到南方的貴族、貧民,給南方經濟注入了新活力,南方的開發和發展有了突破性進展。
隋文帝在南北經濟都比較平穩、戰爭相對減少的情況下,和平地取得政權,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了隋王朝,加上隋文帝勵精圖治,注意節儉,反對奢靡,很快就集聚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史稱“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的重要標誌就是國家富裕,國力強盛,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是漢代以來再一次出現的太平盛世。
在開皇24年中,較大的戰爭隻有兩次:一次統一江南的戰爭,這次戰爭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就一舉統一了江南;一次是隋文帝遠征高麗,無功而返。此外小的戰爭對國家影響不大。“開皇之治”的重要特點是戰爭較少,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人民有很高的生產積極性;最好的標誌是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人口增加到四千多萬,勞動力的增加,更進一步促進了生產。
“開皇之治”的秘密是讓人民得以安靜,讓他們專心致誌地從事生產。封建社會的基礎是農業,糧食就是財富,當倉庫裏堆滿糧食的時候,隋王朝各方麵的發展就有了經濟基礎。
然而,隋煬帝打破了隋朝的安靜局麵,使老百姓疲於奔命,戰爭頻繁,徭役不斷,開皇時期積累起來的大量財富很快消耗殆盡,國家和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人口大量的死亡和逃亡。隋末動亂造成了州縣蕭條的景象:“黃河之北,則千裏無煙;江淮之間,則鞠為茂草。”“率土之眾,百不存一。幹戈未靜,桑農鹹廢,凋弊之後,饑寒重切”。雖經過唐朝初期的治理,但社會經濟凋敝還很嚴重,“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崔莽巨澤,茫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人民生活在“危困”之中,掙紮在“死亡”線上,他們渴望有休養生息的機會。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初,本應實行安民治國之策。可是無奈於當時群雄紛爭,全國尚未統一,因此在高祖武德年間,唐朝的統治者們往往把目光致力於“削平區宇。”根本無暇將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麵。
如果說李淵、李世民父子晉陽起兵建立大唐帝國之後,他們的主要曆史任務是限於“削平區宇”。那麼在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所麵臨的問題就是怎麼使一個國家穩定團結,使之走得更為長遠的問題了。
唐太宗登基後,唐王朝麵臨的是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人口大減的局麵。
唐太宗治理天下的根本方針是休養生息、撫民以靜。正如唐太宗所說:“為國者要在安靜,”又說:“國家未安,百姓未撫,且當靜以撫之。”
唐太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實施這一方針,他提出了“安人理國”的四項措施,即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看來唐太宗撫民以靜的中心內容是要在“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的指導思想下,讓百姓務農事本,發展社會生產,並以此作為安定和治理國家的基礎。
我們從唐太宗的許多言論中,就可以體會到他的這種深遠智慧,如他曾對近臣說:“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唐太宗愛惜民力,能夠虛心接受大臣勸諫,停止一些不利於百姓的工程。在以農為本的封建社會,作為一國之君能認識到這一點並能夠付諸實施,實在是難得。
唐太宗不僅重視撫民以靜,發展社會生產方麵具有深邃的智慧和謀略,而且在其他方麵,也顯示出其獨特的政治遠見。
唐太宗即位之初,接受魏征的建議,推行“偃武修文”的政策,大力發展學校教育,為封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而在此之前,隋煬帝也同樣大舉興辦過教育事業,可是各級學校“徒有名錄,空度歲時”,均未能培養出“德為代範,才任國用”的人才,於是下令裁撤學校,使好不容易有了一定發展的學校教育又遭到嚴重打擊和人為破壞。相對於隋煬帝而言,唐太宗“偃武修文”政策的貫徹無疑是成功的。唐太宗不僅堅持發展學校教育,而且注意改革學校教育體製,最終使得天下儒士抱典負籍,雲集京師,形成一時盛況。
在發展教育的同時,唐太宗又令大臣製禮作樂,並以之輔佐刑法,使唐代法律體係表現出與過去各朝代明顯的不同。可以說這些成就的取得,與唐太宗的運籌帷幄、深謀遠慮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