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邦本和靜為農本是太平盛世的根本條件。
貞觀二年,太宗又提出以農為本的重要思想,老百姓的生活,與君主命運息息相關。“有道則推而為主,無道則棄而不用”。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太宗對大臣們說:“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我為天下人父母,如莊稼歉收,人民就非國家所有。現在糧食豐收,隻能勤儉節約,一定不能奢侈。我常賞賜天下的人,使他們富貴;下令省徭薄賦,不奪其時,使家家戶戶都去耕種,就能夠富足;教育他們學會禮節和謙讓,使鄉閭之間,少敬長、妻敬夫,這就是高貴。隻要天下都這樣,我不聽音樂,不去打獵,樂在其中了。”
唐太宗“唯思稼穡之艱,不以珠璣為寶”。
為了貫徹以農為本的思想,貞觀二年,他曾對地方官說:“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曉夜孜孜,唯以安養為慮。”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四月下詔:“自登九五,不許橫役一人,唯冀遐邇休息,得將存養。”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十二月,唐太宗說:“治國與養病無異,病人覺愈,彌須將護,若有觸犯,必至殞命。”
唐太宗就是這樣時時提醒自己,念念不忘“與民休息”。
身為一朝天子,唐太宗善於為百姓著想。有一次,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隋文帝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城中百姓饑餓困乏。而當時的國家糧倉卻是堆得滿滿的,隋文帝非但不允許開倉救濟,還把百姓趕到別的地方去逃荒。隋文帝愛糧卻不愛民,這其實是害民之舉啊。”的確,到隋文帝的晚年時,國家的儲積糧食已經可以供給全國食用五六十年了。
接著,太宗又說:“而隋煬帝仗持這樣的富裕,豪華奢侈,荒淫無道,怎能不滅亡。父子二人喪失國家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要治理好國家,僅想著裝滿朝廷的倉庫,而不積蓄於民又有什麼用呢?常言道:百姓的用度不夠,國君的用度必然不夠!其實,倉庫的儲糧隻要能夠防備荒年,又何必勞煩儲蓄呢?”看來唐太宗做事情的確是十分重視順應民心。
太宗還曾對侍臣說道:“大禹開鑿九山,疏通九江,耗費人力巨大,卻沒有人痛恨埋怨;而秦始皇營造宮室,人們紛紛指責批評,這是為什麼?我想原因就是在於,前者符合了百姓的心願,順從了天意,而後者則是為了滿足他的私欲,不跟民心一致的緣故吧。自古以來帝王凡是要興建工程,必須重視順應民心。所以,當材料都已備齊準備修造一座宮殿時,突然有人提醒朕不要犯秦始皇一樣的錯誤,於是朕立即停止了宮殿的修造,因為朕知道凡是不得民心之舉,都是違背天意、大逆不道的。”
貞觀四年,太宗對侍臣說道:“擴建修飾宮殿屋宇,遊玩觀賞池台,這是帝王所希望的,而不為百姓所希望。帝王所希望的是驕奢淫逸,百姓所不希望的是勞累疲敝。孔子有一句可以終身實行的話,恐怕就是仁恕之道吧!自己所不情願做的事,不要施加給別人。勞累疲敝的事,確實不能施加給百姓。我居於帝王的尊位,富有天下,處理事情都設身處地,真誠地節製自己的欲望,不做百姓不希望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夠順應民情。”
有一次在與侍臣的談話中,太宗還運用了生動的比喻論述了對天下百姓實行仁義的重要。他說:“樹林茂密鳥就棲息,水麵寬闊魚就遊動,仁義積聚百姓自然歸順。人們都知道災害可怕,因而畏懼、躲避,但卻不知道實行仁義災害就不會產生。仁義之道,應當記在心裏,使它繼續發展下去,如有片刻的鬆懈怠慢,離仁義就已經遠了。猶如飲食供養身體,常使肚子吃飽,才能夠保其生命。”身邊的大臣王珪聽了這些話後,連忙叩頭說:“陛下能通曉此理,實在是天下百姓的福氣啊!”
太宗不隻把這些話放在嘴上說說,現實生活中他也按照這些話去做的。大到行軍打仗,小到娶婚論嫁,他都是從不擾民,不害民,不強加於民,真正做到了以民為本的治理天下。
如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隋朝通事舍人鄭仁基有一女,此女容貌美麗,堪稱萬裏挑一的絕代佳人。文德皇後訪尋到後,把其留在後宮,作為妃嬪。太宗看重此女,封她為充華,發出詔書,準備嫁娶。此時,雖然詔書已經是發出了,但是手拿冊封的使者還尚未出發。
魏征聽說了這件事後,他非常著急,因為這個女子已經許配給陸爽,怎麼能再嫁給太宗呢?於是他急忙進宮見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