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宴會上,唐太宗麵對眾宰相,對坐在帝邊的王珪說:“卿識鑒精通,複善談論。玄齡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謂與數子如何?”
王珪沉思片刻,回答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繁治劇,眾務畢舉,臣不如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諍為己任,臣不如魏征。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微長。”唐太宗聽完了王珪的話後,頓時拍手叫絕,“深以為然,眾亦服其確論”。他覺得王珪對眾人及他本人的評價精當至極,恰到好處,感歎之餘,進一步增加了其推行改革的信心。
唐太宗對宰相班子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後,又對繁冗的官僚機構進行了精簡,這就大大提高了各級官員的辦事效率。
唐太宗即位之初,就一再強調要“量才授職,務省官員”,認為“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因此他要求房玄齡重新核實、確定中央各部門的官員定額,最後將中央的文武官員總數定為640人,太宗非常滿意地說:“吾以此待天下賢才足矣。”
由於唐初人們多重視京官而輕視地方官,就連士大夫也以任京官為榮。針對這種不良現象,禦史馬周上疏稱:“治天下者以人為本,欲令百姓安樂,惟在刺史、縣令。縣令既眾,不可皆賢,若每州得良刺史,則合境蘇息……朝廷必不可獨重內臣,外刺史、縣令,遂輕其選。”
馬周的上疏引起了太宗高度重視,他決定由自己親自選任刺史,縣令則由五品以上京官舉薦。這樣一來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地方刺史、縣令人非其才的局麵,隨著地方吏治的調整,地方百姓受苦受難的日子也有所好轉。
同時,唐太宗還注意到全國各地大量郡縣的設置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統治,因此他在這一方麵也做出了相應的改革。
早在隋煬帝時,統治者就為了改變南北朝以來“十羊九牧”吏多民少的不正常現象,將地方行政區劃由州、郡、縣三級製改為州、縣二級製。但是由於隋朝末期,天下喪亂,“豪傑並起,擁眾據地,自相雄長”,唐朝建立之初,為了安撫這些歸降的各地豪傑,紛紛設置州縣來安置他們,“由是州縣之數,倍於開皇、大業之間”。但此時這種舉動已經完全沒有必要。因此,唐太宗針對這種情況,采取了大加並省的措施,下令省並州縣,地方隻設州、縣二級,取消郡一級。至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全國共有州府358個,縣1551個,大大少於武德時期的郡縣設置。太宗通過並縣製度的推行,使得每個州縣的轄區增加,人口增多,而官吏人數減少。這不僅減少了政府行政上的開支,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時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可謂一舉兩得,一箭雙雕。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製,唐太宗又根據山川形勢將全國劃分為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十道設置後,朝廷不時派出黜陟大使、風俗使、觀察使到各地“觀風俗得失”,“察政刑之苛弊”,對地方官的政績進行考核。
總之,唐太宗對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不僅在當時產生了良好的效應,而且對於後世也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這些改革舉措,其實都是唐太宗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而推出的;這些改革的成功,不僅向我們顯示了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的賢能智慧,還向我們揭示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隻有改革才能求發展!
唐太宗在建國之初,兢兢業業,謹慎治國,同時又敢於創新,提倡改革,從而把唐朝的強盛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