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製度算不算中國的國粹,不得詳知,但是中國人十分重視功名,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範進中舉,雖然是小說中之事,但是生活中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唐太宗作為一代英主,他要網羅天下人才,他的法寶就是科舉選拔,不少人因此皓首窮經,正如唐人趙嘏詩雲:
太宗皇帝真長策,
賺得英雄盡白頭。
中國的人才選拔與考試製度頗有淵源。西周用人主要依據血緣關係。春秋戰國,天下大亂,除血緣關係外,還依靠戰功,那些有本事的人投軍殺敵,建功立業,文人策士則給士大夫當門客。戰國孟嚐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每人養有門客三千,在這些門客中湧現出很多傑出的人才,如馮諼、毛遂、侯嬴等。但這種形式沒有固定的製度,有很大的隨意性。
漢武帝時期設立博學鴻詞科,用考試的方法選用人才,開辟了科舉製的先河,著名的儒學大家董仲舒及名臣公孫弘就是漢武帝從考試中發現的。但這隻成為選人的一種方式,其他方式還有舉孝廉,即由地方官推薦等。
到東漢末年,考試製度名存實亡,由於宦官和外戚交替專權,用的都是小人、佞人,即令考試也是假的,賣官鬻爵風氣盛行。
三國時期,曹、劉、孫三家唯才是舉,謀臣大將要麼親自登門求請,如諸葛亮,要麼路上相從,如周瑜,要麼自投門下,如曹操大多數部下,沒有一個是考試取得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曹丕開始推行九品中正製,隻有貴族世家才能做官,“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當時用人製度的真實寫照。有些很有才能的人,因為出身寒門,很難升遷,如左思,雖有才能,且妹妹是皇妃,但因門第不高,長期隻能做一個小官,因而他有這樣的感歎:
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隋文帝於公元587年定製,每州每年貢士3人,標準是文章華美,文章特別華美的,州可以保薦應秀才科,接受特別考試。
公元599年,隋文帝命文官五品以上,地方官總管刺史以德才舉人。
公元607年,隋煬帝以十科舉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進士科,這是科舉(主要是進士科)製度的開始。
從此,門閥製度逐漸被科舉製度所代替。科舉考試製度,在唐太宗時才固定下來。同時,解戎衣而開學校,飾賁帛而禮儒生,貞觀辦學校之盛前所未有。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把原來的國子學改為國子監,號稱三監之首,是全國的最高學府,下屬六種學校,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學生名額分別為300、500、1300、50、30、30。前三種學校招收三品、五品、七官以上的官僚子弟入學,八品以下官吏子弟入學。並在門下省置宏文館,在太子東官設崇文館,兼教生徒,專收皇親國戚及宰相高官的子弟。
地方學校,有京都、都督府、州、縣等級別,主要設在州和縣,學生學習成績優良,可由地方官保送參加常舉考試,經州考試合格後,送到中央參加常舉考試,稱為“鄉貢”。“鄉貢”合格者,可獲得做官的候補資格。
唐朝貞觀初年,有一次,唐太宗想親自看看考進士的情況。在發榜那天,他帶著幾個內侍,悄悄地來到考試進士的端門前,隻見許多新考取的進士,排成長長的一隊,一個接一個地走了出來。唐太宗非常高興,對身邊的內侍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是指射箭的時候箭所能達到的射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下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唐太宗為什麼那樣高興?因為他看到了科舉這種製度對他確實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