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科舉取士(2 / 3)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九月,太宗下令,各州置醫學、設醫學博士一人,從九品上,管理民間醫療工作,培養學生。設立的學校有健全的體製,國子監設祭酒一人,司業二人,是最高學官,掌管全國教育的各種政策。六種學校有博士、助教多人,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的教法主要講讀儒家經典,必修課是《孝經》、《論語》,還設有大經——《禮記》、《左傳》,中經——《毛詩》、《周禮》、《儀禮》,小經——《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稱為九經。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以後,太宗多次到國子監參加“釋奠”儀式與聽講經義。釋奠是每年春秋的祭禮大典。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親到國子監參加大典,特請國子監祭酒孔穎達講《孝經》。孔穎達敬獻《釋奠頌》,唐太宗下詔讚美,並賞賜祭酒、學官和絹帛。

他延聘了天下眾多名儒。如著名經學大師孔穎達,貞觀六年召為國子司業,貞觀十二年拜國子祭酒,在國子監掌教十多年;經學家馬嘉遠,貞觀十一年為太學博士,貞觀十九年遷為國子博士;名儒王恭,原是鄉村教師,名聲很大,貞觀初召為太學博士;經學家馬才章,經房玄齡推薦為國子助教。

為了統一全國教材,頒行了《五經定本》和《五經正義》作為教材,以免學生老師無本可依,無所適從。貞觀一代,學生名額逐漸擴大,京城專門增築宿舍,有學生數千人,國子監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學府。

地方上辦學也得到唐太宗的獎勵。長安還有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如高昌、吐蕃都送子弟到長安學習,還有高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國派來的留學生。整個貞觀時期學風大興,四方秀艾,挾策負素,去集京師,文治勃興。貞觀五年,太宗命令增修學生宿舍1200間,國學、太學、四門學都增加學生,書算各設博士,共3260人。外國留學生共8000多人。

培養人才和選拔人才是相輔相成的,科舉製度化,對培養和選拔人才起到保證的作用。貞觀元年,唐太宗盛開科舉,以後又通過科舉選取人才,常設考試科目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六科。因明經和進士是常設的補充官員的候選人,考的人很多,進士科特別有吸引力。考試有常設部門,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

隋朝考試在每年冬十一月開始,到次年春結束。唐太宗采用四季考試的建議,實現了多選人才,補充官缺的作用。貞觀十九年,接受了馬周一年四季都考試過於勞苦的建議,恢複了十一月開始,第二年三月結束的作法。為了方便關東士子就近考試,唐太宗在洛陽設考點。

貞觀年間,是進士科發展的關鍵時期,貞觀後期,擴大了進士科,提高了進士的晉身之階,對唐前中期的科舉製度起著推動作用。

進士是當時的熱門科目,人們爭相參加進士角逐,考試的人數很多,錄取很嚴格,考上進士的隻占百分之一二,而考上明經的占百分之一二十。當時人們把考進士比作“登龍門”。當時流傳有這樣的諺語:“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30歲考上明經的已經老了,50歲考上進士還算年輕。真實印證了“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考中進士,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但是真正得到官職還要經過吏部的考試。這個考試叫“選試”,選試合格的,呈請皇帝授給官職。選試的內容有四項:一是身材挺拔,五官端正;二是言詞清楚,條理分明;三是書寫流暢,文字美觀;四是能力出眾,見解獨到。考中了進士,叫做“及第”,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