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科舉取士(3 / 3)

當時進士很難考,有人從少年考到白頭,沒有考中的比比皆是,終生未中,老死科場的大有人在。為了達到考取的目的,應考的舉子就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有的在考前和考試期間到處叩拜公卿,送些禮物,這麼做無非是想得到公卿王侯的賞識,好替他向主考官推薦,混個臉熟。有的沒有熟人,連公卿王侯的麵都見不著,他們幹脆跑到官僚的車馬前跪獻文章,這叫做“求知己”。把自己的文章工工整整地寫成卷軸,獻給達官貴人或者名流學者,請他們把自己推薦給主考官,這叫“行卷”。

行卷在當時很流行,也很管用,有好多人因此飛黃騰達。行卷的第一篇十分重要,那些達官貴人隻對第一篇看得比較仔細,後麵的隻是瀏覽一下而已,所以舉子們都十分用心。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到長安應考,向當時的著名詩人顧況行卷。顧況看見白居易的姓名,開玩笑地說:“米價方貴,長安居大不易”(長安米價正貴,居住很不容易),有點看不起白居易的意思。等到他打開行卷第一篇《賦得古原草送別》,念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的時候,不由得大加讚賞,說:“能做這樣的詩,‘居’亦‘易’矣!”於是,到處讚揚白居易的才華。行卷促使一些讀書人在應考以前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努力創作高水平的作品,這對唐代文學的發展起了一些積極作用。

明經考的是經書的填空,即考官把經書中的一些字句貼了,考生把它補上。進士考的是文章詩賦,考取進士的人,如果不通經史,要遭到考官的非難,不能成為朝廷命官。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考功員外郎王師旦主持複試,進士張昌齡、王公瑾等因答不上經史的題目而落第。唐太宗對二人的文才早有所聞,即詢問王師旦。王師旦說:“這樣的人會寫文章,但為文輕薄,文章浮豔,必不能成大器,如果把他錄取了,後麵的人就會爭相仿效,陛下提倡樸實的文風就會改變。”

科舉製度使讀書人有了奮鬥的目標,凡學有專長的人都可申請報名考試,合格後,由州郡推薦到中央考試,改變了魏晉以來由貴族壟斷選士的作法,把選人用人的權收歸中央,有利於統一國家以才選官的製度。這種製度又鞏固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使天下人才,盡為唐帝國效勞。

許多出身貧寒的人,通過科舉製度,得到了高官厚祿,還有機會擔任尚書、宰相之類的顯赫職務。

隋孫伏伽出身小吏,大業中進士,貞觀任戶部侍郎、大理寺卿等高官。

李義府出身貧寒,通過考試而進入朝廷任職,貞觀後期任宰相。

到貞觀以後,出身寒門的高官比比皆是,據史書記載,唐代當上宰相的就有142人,未傳的還很多;出身士族的宰相有125人。

這是唐太宗開了好頭,出身貧寒而位極人臣者已多於出身士族的人,結束了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科舉製度的影響很大,科舉出身是人人追求的目標,有些高門貴族,雖然位極人臣,但因不是進士出身,自己覺得臉上無光,也會招來整個社會的白眼。

科舉製度使大批出身於中、小地主階級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政府機構。像家世寒素的李義府,怕自己不能參與政權,曾經寫詩說:“上林許多樹,不借一枝棲。”唐太宗回答他說:“我將全樹都借給你,哪裏隻是一枝啊!”後來,李義府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上層社會,最後擔任過宰相之職。

唐太宗實行科舉製度,官吏的選拔和任用都由中央決定,這就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有利於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