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善於識人知人,還以用人不疑的特殊品質,為大唐王朝延攬了眾多賢才名士,創造了中國封建社會著名的大治之世。
人才乃是治國安邦之本。“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眾人拾材火焰高”。再厲害的人,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善於識人用人,隻有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自己的事業才能做強做大。君主賢明英德,可是手下無得力的助手,徒有一套完整的治國法規也往往是行不通的。我國曆史上流傳著很多有關帝王重用人才興邦富國的故事,而其中關於唐太宗李世民求賢若渴的範例就不在少數,一部《貞觀政要》就記載了唐太宗許多知才、求賢的思想和實踐,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遺產。
據《貞觀政要》記載,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對魏征說:“古人雲,作為國君一定要為官擇人,不可輕率任用。朕現在每做一件事,就被天下人看到;每說出一句話,就被天下人聽到。如果任用正直之人為官,那麼行善之人就會得到勉勵;如果誤用惡毒之人為官,那麼壞人就會爭相鑽營。隻有賞罰得當,有功者才會晉升,無功為惡者才會退出。所以,為國君者,用人時就需更加謹慎小心。”
唐太宗信奉“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重視人才,曆代有口皆碑。唐太宗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但是我要聽,我願吃;奸言順耳,劣藥甜嘴,我也要聽聽、嚐嚐、換換口味。至於怎麼對待國家大事,我心中自然明白。”
唐太宗手下便有一班忠心耿耿的大臣。這些人中隻有少數是和太宗一起在晉陽首義跟隨唐軍進入關中的,絕大多數是從戰場上俘獲的,或是從敵人營壘分裂出來的,或是政敵手下死黨,或是從民間發現的,或起於布衣,或生於豪富,或生於中華,或長在夷狄。總之,唐太宗的人才庫成分複雜,為唐帝國的建立和鞏固,為貞觀之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唐太宗所用人才,按時間順序第一個是劉文靜。
劉文靜為隋晉陽縣令,晉陽宮副監裴寂因見天下大亂,歎自己生不逢時,難以自保,劉文靜卻很樂觀。他是第一個發現一代英主李世民的人,說:“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把李世民比作漢高祖、魏武帝。
李世民也把舉大事的雄心壯誌第一個告訴劉文靜。在李世民、劉文靜的敦促下,李淵終於決定起兵。為了後院不起火,劉文靜親去聯絡突厥。他出使突厥,得到突厥不襲擊後麵的保證。
李淵進入長安,代隋稱帝,命劉文靜等修定律言,封為納言。劉文靜善於治國,經常充當使臣,他精於大計,打仗不怎麼在行。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七月,劉文靜隨秦王征薛舉,李世民要深溝高壘布戰。正在這時,李世民害瘧疾,委軍事給劉文靜、殷開山,告誡他們:“薛舉孤軍深入,食少兵疲,如來挑戰,不可出戰,等我病好後,為你們破敵。”他們不聽李世民安排,戰於淺水源,大敗,士卒戰死十之五六,大將軍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皆陣亡,劉文靜被除名。
武德元年十一月,秦王打敗薛仁杲,李淵封劉文靜為吏部尚書。劉文靜是晉陽首謀,自己認為功勞大,裴寂沒有什麼功勞,入關後卻封官最高,賞賜最多,因此常有怨言,和裴寂過不去,後被李淵以謀反罪治罪。
李世民為劉文靜辯護:“在晉時,是劉文靜首先定起兵之策,才告訴裴寂,到了京城,待遇懸殊,有怨言,不是謀反。”但在裴寂的挑唆下,李淵終於殺了劉文靜。李世民此時無能為力。
劉文靜首謀晉陽,和唐太宗一起奠定大唐基業,應是唐太宗用的第一個人才。
房玄齡是唐太宗手下的又一重臣。房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人,自幼機警敏捷,善作文,書法兼草、隸。隋朝開皇年間,天下太平,人們普遍認為隋朝將是一個相當長的平安社會。
房玄齡悄悄對父親說:“當今皇上無功德,隻是憑借北周近親任意誅殺才奪得天下,然而不是長久之計,淆置嫡庶,不按禮法,互相傾軋,最終會引起內亂。不要看起來平安,滅亡的時間不會很遠。”
房玄齡18歲進士,授羽騎尉,校秘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