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廣攬人才(1)(2 / 3)

吏部侍郎高孝基對裴矩說:“我看了很多人,皆不如此子,當為國家棟梁之材,但可惜無人提拔重用。”

房玄齡補於城尉,因連累坐罪,徙上郡。看到中原就要亂,慨然有憂天下之誌。

房玄齡非常孝順,父親生病一百天不解衣,父親逝世,五天不吃飯、喝水。

李世民進軍渭北,房玄齡到軍門拜見,二人一見如故。李世民封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

李世民封秦王,授房玄齡府記室,封監淄侯。李世民每次出征,房玄齡都跟隨左右。每攻下一座城池,其他人爭奪珍寶,隻有房玄齡到處收羅人才,有如漢初蕭何。史書記載,每當劉邦攻城略郡,特別是攻進鹹陽,其他人隻是收集金銀珠寶,蕭何則專門收集的是秦朝的典籍冊簿。房玄齡和將領來往甚密,大將約定誓死效忠李世民。

當時的秦王李世民曾說:“漢光武得鄧禹(漢光武帝謀臣),天下豪傑集於門下,我現在有房玄齡,猶如有鄧禹。房玄齡任府記室十年,各種文書告示,停下來馬上就辦,不用草稿。”

李淵曾經稱讚房玄齡:“此人機敏,有見識,委托他辦事很妥帖。每次給我兒(李世民)寫信彙報事情,千裏之外猶如對麵說話。”

房玄齡升為陝東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文學館學士。後來,李世民令房玄齡任中書令,進爵邗國公。

房玄齡協助太宗平定天下,又協助太宗治理國家,是傑出的唐代名相,為唐帝國的統一立下了功勞,為“貞觀之治”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作用和魏征不同,魏征主要是校正唐太宗的錯誤,查漏補闕;房玄齡主要是出謀劃策,擬定治理國家方略。

唐太宗手下的另一謀臣是杜如晦。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杜如晦英俊豪爽,喜歡讀書,以風流自命,內負大節,臨機善斷。

隋朝大業中,杜如晦參加吏部選官,被侍郎高孝基看中,讚揚說:“你是一位棟梁之材,我願保舉你。”補為滏陽縣尉,不久棄官離去。

李淵占領長安,李世民任用杜如晦為府兵曹參軍,又調任陝州總督府長史。當時有很多人離去,李世民很憂慮。房玄齡說:“離去的人雖多,都不值得惋惜。隻有杜如晦是王佐之才。大王如果隻當一個藩王,就用不著,如要經營四方,非留住杜如晦不可。”

李世民大驚說:“不是你的話,我差點失掉一個人才。”於是把杜如晦留在幕府。

杜如晦隨李世民南征北討,常參與運籌帷幄,對很多事情裁處十分恰當,得到同僚的稱讚,任陝東道大行台司勳郎中,封建平縣男,兼文學館學士。

天策府建立後,為郎中。李世民為皇太子,授左庶子,升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和房玄齡共管朝政。杜如晦主決斷,所謂“房謀杜斷”就指此。

杜如晦在統一戰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主要功績是謀劃決斷,為貞觀之治也作出了貢獻,但因貞觀初年就去世,年僅46歲,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李靖是唐太宗手下一員大將。李靖,字藥師,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精通書史,胸有大誌。他常說:“大丈夫遇亂世,要獲功名取寶貴,何至於做那些常常尋章摘句的書生。”

李靖的舅父是隋朝著名的大將韓擒虎,常和李靖談論兵法,讚歎道:“可以和我談孫、吳兵法的,除了他還有誰呢?”

在隋朝任殿內直長的吏部尚書牛弘說:“這人有王佐之才!”

左仆射楊素敲著自己的座位說:“你最終應當坐這裏。”

對於李靖的讚詞,可謂有口皆碑,眾口一詞。

大業末年,李靖任馬邑丞。李淵擊突厥,李靖發現李淵有叛隋的動向,自己假裝囚犯,令人押送到江都報信,到了長安,正值李淵圍城,很快就攻下了長安,李淵命令將李靖推出斬首。

李靖高聲說:“你起兵為天下除暴,要想成大事,怎麼能因私怨而殺義士呢?”

李世民極力為之辯護,李淵放了李靖,李世民封他為秦府三衛,平王世充後,因功授開府。繼而到江南協助李孝恭平定江南和嶺南。

高祖李淵稱讚李靖說:“古代的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都超不過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