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廣攬人才(1)(3 / 3)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突厥入侵太原,李靖任行軍總管,率江淮兵萬人,據守大穀。這時其他將領大都吃了敗仗,隻有李靖的軍隊保持完整。後任檢校安州大都督。

太宗即位,授刑部尚書,兼檢校中書令。突厥南侵,太宗授李靖兵部尚書,定襄道行軍總管,率精銳騎兵三千從馬邑到惡陽嶺。

頡利可汗大驚,說:“唐兵如不是傾國而來,李靖怎麼敢率孤軍到此?”

李靖大破突厥於定襄,進封代國公。

太宗稱讚李靖:“李陵以步卒五千,橫穿大漠,然最後投降了匈奴,其功勞尚禮載史冊;李靖以騎兵三千,血戰虜庭,遂取定襄,從古以來未有這等英雄,足以洗雪我渭水之恥啊!”

李靖乘勝進軍,擊潰了東突厥軍隊,占領了從陰山到大漠的廣大地區。以後又平定吐穀渾,改封衛國公。

李靖是李世民從刀下救出的一員名將,南征北伐,東征西討,戰功累累,與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比肩。李靖為人忠直,不參加朋黨,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力請李靖,李靖不答,他不願卷入李氏兄弟的紛爭,李世民越加敬重他。

李勣是唐太宗手下的另一大將。李勣,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曹州離孤人,歸唐後,賜姓李,後因避李世民諱,史稱李勣。李勣出身富豪之家,僮仆成群,積粟千鍾。李勣父親好周濟別人,李勣也學父親廣施博濟,周濟施舍的人沒有親疏內外之分。

隋朝大業末年,韋城翟讓起義,17歲的李勣參加義兵。

李勣向翟讓獻謀:“家鄉的土地,不能自殘,兔子不吃窩邊草;宋、鄭之地是商旅雲集的地方,禦河在中,舟船相連,奪取船上財物可保障供給。”

翟讓采納李勣的建議,搶奪公私船上的財物,兵威大振。李密逃亡雍丘,李勣和王伯當勸翟讓推李密為主。翟讓因自己能力有限,同意推李密為主,李密用計大破王世充,任命李勣為左武侯大將軍、東海郡公。

這時,河南、山東發大水,隋煬帝讓饑民到黎陽倉就食,官吏不發放糧食。每天餓死數萬人。

李勣獻計:“天下之亂是由饑餓引起的,現在如果奪取黎陽倉的糧食,用來招募士兵,大事就可以成功了。”

李密給李勣五千兵馬,奪取黎陽,開倉發糧,不到10天,征兵20萬。宇文化及率兵北上,李勣在黎陽城周圍挖壕塹自衛,宇文化及進攻,李勣挖地道出奇兵打敗宇文化及。

李密歸順李淵,李勣不讓所轄之地、人民和土地。

李勣說:“是魏公(李密)所有,我如果獻出去,是趁主人失敗是為自己立功,我感到羞恥。”

他把郡縣戶口簿交給李密,李密自己交給李淵,李淵讚賞李勣為純臣,授黎州總管,封萊國公。李密謀反被誅,李勣請收葬,並為之披麻戴孝。

不久,李勣被竇建德俘獲,竇以李勣父為質,命他守黎陽。第二年,李勣歸唐,有人勸竇建德殺其父。竇說:“不忘故主是忠臣,況其父何罪?”

李勣從此成為秦王李世民一員大將,在征發東都的戰鬥中,東占地到虎牢,降鄭州司馬沈悅,擒建德,俘世充,威震敵膽,凱旋而歸。又隨秦王破劉黑闥、徐圓朗,後為左監門大將軍。徐圓朗複反,李勣為河南道大總管,平定了徐圓朗,又幫助李孝恭平定江南。太宗即位,任並州都督。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任通漠道行軍總管,出雲中,和突厥戰,趕跑突厥,領兵和李靖會合。

他獻計說:“頡利如果過了磧口,聯諸部落,就很難攻破,我們必須搶先扼住這一隘口,不戰可擒頡利。”

李勣的想法和李靖相同,李靖連夜率軍出發,李勣隨後,頡利想從磧江逃走,被李勣擋住,突厥酋長率部5萬向李勣投降。太宗升李勣為光祿大夫,行並州大都督府長史,後遷為英國公。

他治理並州16年,以威肅聞於天下。

太宗讚揚李勣:“隋煬帝不擇人守邊,勞民傷財修築長城防備邊患。我用李勣守並州,突厥不敢南侵,比長城好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