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召回李勣任兵部尚書,尚未到職,薛延陀8萬騎兵入侵李思摩,太宗以李勣為朔方道行軍總管,率輕騎兵6000人,斬名王1個,俘人口5萬;在征高麗戰征中,也多立戰功;回長安後,又征討薛延陀部落,大勝,改任太常卿。
李勣是唐太宗手下一員智勇雙全軍事將領,但他不參與皇族內部的鬥爭。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問李勣,李勣不言。他從敵人營壘中過來的軍事家,唐太宗對他非常信任,欲托以後事,太宗臨死前,把年老的李勣調任疊州刺史,囑李治即位後調回任尚書左仆射。
尉遲敬德也是唐太宗手下的一員猛將。尉遲敬德,朔州善陽人。大業末年,在高陽當兵,英勇善戰,以武勇著稱,授朝散大夫,劉武周叛亂,用作偏將。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太宗討劉武周,劉武周命尉遲敬德與宋金剛到介休和唐軍對壘,宋金剛敗,逃往突厥,尉遲敬德收餘眾,堅守介休。
太宗派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往招降,尉遲敬德和尋相率全城來降。太宗任命尉遲敬德為右一府統軍,一同前往東都征討王世充。
不久,尋相等劉武周手下降將反叛,眾將懷疑敬德一定要反叛,就把他抓起來。
屈突通、殷開山都說:“敬德初降,內心未附。此人非常勇猛,把他關了這麼長時間,既被猜疑,必生怒心,留下必為禍患,請把他殺了。”
太宗說:“我的看法和你們不同,敬德如懷二心,怎麼會在尋相之後才反呢?”
太宗把敬德放了,請到自己的臥室內,賜以金室,安慰說:“大丈夫以意氣相投,不以小事介懷,我始終不聽讒言害忠良,望你能體諒,你如果一定要去,這點東西算是小意思,微表共事這一段時間的心意。”
當天,太宗出去打獵,正遇王世充數萬人馬,王世充大將單雄信直取太宗,敬德躍馬大呼,刺單雄信於馬下。王世充軍稍退,敬德保唐太宗突出重圍,接著,率騎與王世充交戰,隻數合,王世充大敗,活捉王將陳智略,俘虜千餘人。
唐太宗對敬德說:“大家都說你一定叛逃,上天暗示我,認為你不會背叛,福善有征,為什麼報答得這樣快?”然後賜金一筐,自此恩寵日濃。
敬德隨唐太宗討伐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累立戰功。
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為唐太宗奪取帝位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親手殺死了李元吉,逼李淵下詔立唐太宗為太子。唐太宗授尉遲敬德為太子左衛戍。在玄武門之變後,能堅持正義,不妄殺無辜,論及功勞,敬德與長孫無忌第一,唐太宗把齊王府全部財產及府第,全賜給敬德。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賜爵吳國公,和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四人封1300戶。
由於戰功卓著,敬德有驕傲情緒。唐太宗不高興地說:“我讀漢史,看到高祖功臣能善終的很少,心裏很不解,為什麼漢高祖老殺功臣?我當了皇帝以後,想保全功臣,令子孫不絕。然而,你居功犯法,我才知道韓信、彭越被殺身滅族,並不是高祖的罪過。國家大事,論功行賞,按罪處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請自己尊重,否則後悔就來不及了。”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封尉遲敬德世襲刺史,敬德封在宣州,徙爵鄂國公。又任富、夏二州都督。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上表辭職,授開府儀同三司。
唐太宗晚年征高麗,敬德勸諫不可,太宗未采納。
晚年信仙方,煉丹藥,服雲母粉,穿築地台,崇飾羅綱,奏清商樂自悅,不與人交往,共16年。
秦瓊也是太宗手下得力大將之一。秦瓊,字叔寶,齊州曆城人。他先在來護兒帳內服兵役,秦瓊母親去世,來護兒遣使吊唁。
帳下人覺得奇怪,論:“士卒死喪,將軍從未過問,怎麼單獨吊叔寶之母?”
來護兒說:“他的兒子有才能、有武藝、有誌向、有節操,豈能久處人下?”
不久,跟隨通守張須陀在下邳和盧明月作戰,張軍隻有敵軍的十分之一,堅壁而不敢進。糧食很快吃光,想要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