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從小聰明好學,4歲能口誦《論語》、《毛詩》,8歲能寫一手好文章,此後,“遍涉經史,手不釋卷”。她比武則天小3歲,唐太宗喜歡她知書善文,武則天進宮後,她也被下詔召入後宮,封為才人。唐太宗特別欣賞她“揮翰立成,詞華綺贍”的才學,很快進位為婕妤,再升為充容(九嬪之一,正二品)。
徐惠作為唐太宗的賢妃,很有政治頭腦,關心國家大事,20歲的她於貞觀二十二年向唐太宗上表進諫:
內容如下:
運有盡之農功,填無窮之巨浪,圖未獲之他眾,喪已成之我軍……昔秦皇吞並六國,反速危亡之基,晉武掩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豈非矜功恃大,棄德而輕邦,圖利忘害,肆情而縱欲。是知地廣非長安之術,人勞乃易亂之源也……
終以茅茨示約,猶興木石之疲,和雇取人,不無煩擾之弊……
夫珍玩伎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鴆毒……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製後!
徐惠列數了近年來戰爭頻發,“東有遼海之軍,西有崑丘之役,士馬疲於甲胄,舟車倦於轉輸”。勸太宗“減行役之煩,增堪露之惠”。作為年輕的後宮嬪妃,能忠誠直諫,真是難得,長孫皇後之後,太宗又得一賢內助。太宗非常讚成徐妃的見解,對她更加尊重。
徐惠妃不僅關心國政,而且善作詩文,《全唐詩》錄其詩五首:
第一首是《擬小山篇》:
擬小山篇
仰幽岩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思。
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
這首詩相傳徐惠在8歲時,其父徐孝德要她擬離騷而作,其父大驚,知道瞞不住,於是這首詩流傳開去,傳到京城,太宗即召入宮。
第二首是《長門怨》:
長門怨
舊愛柏梁台,新寵昭陽殿。
守分辭方輦,含情泣團扇。
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
頹恩誠已矣,覆水難重薦。
第三首是《秋風函穀應詔》:
秋風函穀應詔
秋風起函穀,勁氣動河山。
偃鬆千嶺上,雜雨二陵間。
低雲愁廣隰,落日慘重關。
此時飄紫氣,應驗真人還。
第四首是《賦得北方有佳人》:
賦得北方有佳人
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
柳葉眉間發,桃花臉上生。
腕搖金釧響,步轉玉環鳴。
纖腰宜寶襪,紅衫豔織成。
懸知一顧重,別覺舞腰輕。
第五首是《進太宗》:
進太宗
朝來臨鏡台,妝罷暫裴回。
千金始一笑,一招詎能來。
這首詩是徐妃在崇聖寺賢妃妝殿,太宗召妃,久不至,太宗發怒,徐妃進此詩。
以上五首詩,除第一首外,都表現了一些宮廷見聞。第二首表現宮女失寵的哀怨;第三首寫函穀雄偉壯觀,最後兩句受道家思想影響,把紫氣的出現和真人的回歸連在一起;第四首描寫一個美人的形象,抓住美女的特點:著力描寫眉、臉、首飾、衣著、舞姿,勾畫得栩栩如生,如聞如見。最後一首巧妙地回答了唐太宗,可能會使太宗看到少女和她敬的詩,會怒氣頓消,轉憂為喜。
徐惠妃不愧是具有政治家風度的一位才女。可惜年輕才女,隻能相從於地下。第三個對唐太宗影響很大的女人是武則天,武則天不僅影響了唐太宗,而且影響了整個唐王朝。
武則天,並州文水人。父親武士彠,唐開國功臣。長孫皇後死後一年,即貞觀十一年,太宗聽說武士彠有個女兒長得漂亮,召進宮來,時年才14歲,臨行時,母親楊氏痛哭不已。武則天卻興高采烈,歡快地說:“見天子是一種福分,為什麼要哭?”她進宮後,得到太宗的寵幸,賜名武媚,封為才人。
武媚在宮中逐漸長大,表現出果敢的性格。
太宗有一匹烈馬,無人能製伏。武媚對太宗說:“我能製伏它。”
太宗問:“用什麼辦法?”
武媚說:“給我一把鐵鉤、一條皮鞭、一把匕首。我先用鐵鉤鉤它,它不服,就用皮鞭抽它,它不服,就用匕首勒斷它的脖子。”
唐太宗很讚賞她這種果斷精神。
也許是後來武則天做了皇帝,史家及小說家們均有很多帶有神話色彩的描寫: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白星白天多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