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弋雁:射雁。弋,帶有繩子的箭,用來射飛禽。《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將翱將翔,弋鳧與雁。”鄭箋:“弋,繳射也。”

⑥分金:即管、鮑分金。春秋時齊國管仲和鮑叔牙一塊兒做買賣,每次分紅時,管都多留給自己,鮑對此不僅不怪,反而說管這不是貪,而是窮,是需要。後以此比喻相知的深厚。語出《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吾始困時,嚐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嚐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嚐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嚐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即鮑叔牙,春秋時齊國人,與管仲為莫逆之交。後來管、鮑二人分保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齊襄公死,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公子糾被殺,公子小白回國即位,即齊桓公。鮑叔牙力勸桓公釋管仲之囚,桓公任管仲為相,終成霸業。事見《史記·管晏列傳》。

⑦奉璧:指藺相如奉璧入秦之事。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到楚和氏璧,秦昭王致書趙王,願以十五城換璧。當時秦強趙弱,惠文王擔心趙國給秦國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藺相如願奉璧前往,說:“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後即以“歸趙”“奉璧”等比喻物歸原主。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強索和氏璧,說以十五城為交換。藺相如奉命帶璧入秦,當庭據理力爭,終於完璧歸趙,以功拜上大夫。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隨趙王與秦王在澠池相會,使趙王未受屈辱,升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意欲羞侮之,藺相如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登門謝罪,成為刎頸之交。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⑧擲地金聲:晉孫綽寫成《天台山賦》,對友人範榮期說:“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範起初不信,打開來一讀,果然讚不絕口。事見《世說新語·文學》《晉書·孫綽傳》。金石,鍾磬之類的樂器。後以“擲地金聲”形容辭章優美。孫綽(314—371):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徙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東晉文學家,文名冠於一時。曆任征西將軍(庾亮)參軍、太學博士、尚書郎、建威長史、右軍長史、永嘉太守、散騎常侍,官至廷尉卿、領著作郎。年五十八,卒。

⑨回文錦字: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女子蘇蕙,曾經把回文詩作為圖案製成彩錦寄給流放遠方的丈夫竇滔,內容非常淒楚感人。《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悽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錄。”後遂以“回文錦字”喻妻子之書信或情書,亦指婦女的詩文佳作。唐李白《代贈遠》:“織錦作短文,腸隨回文結。”回文,即回文詩,是一種順著讀倒著讀都通順的詩文。如南朝齊王融《春遊回文詩》:“枝分柳塞北,葉暗榆關東。垂條逐絮轉,落蕊散花叢。池蓮照曉月,幔錦拂朝風。低吹雜綸羽,薄粉豔妝紅。離情隔遠道,歎結深閨中。”倒過來讀,不僅文字通順,且押韻,還是一首完整的詩。

⑤弋雁:射雁。弋,帶有繩子的箭,用來射飛禽。《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將翱將翔,弋鳧與雁。”鄭箋:“弋,繳射也。”

⑥分金:即管、鮑分金。春秋時齊國管仲和鮑叔牙一塊兒做買賣,每次分紅時,管都多留給自己,鮑對此不僅不怪,反而說管這不是貪,而是窮,是需要。後以此比喻相知的深厚。語出《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吾始困時,嚐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嚐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嚐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嚐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即鮑叔牙,春秋時齊國人,與管仲為莫逆之交。後來管、鮑二人分保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齊襄公死,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公子糾被殺,公子小白回國即位,即齊桓公。鮑叔牙力勸桓公釋管仲之囚,桓公任管仲為相,終成霸業。事見《史記·管晏列傳》。

⑦奉璧:指藺相如奉璧入秦之事。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到楚和氏璧,秦昭王致書趙王,願以十五城換璧。當時秦強趙弱,惠文王擔心趙國給秦國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藺相如願奉璧前往,說:“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後即以“歸趙”“奉璧”等比喻物歸原主。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強索和氏璧,說以十五城為交換。藺相如奉命帶璧入秦,當庭據理力爭,終於完璧歸趙,以功拜上大夫。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隨趙王與秦王在澠池相會,使趙王未受屈辱,升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意欲羞侮之,藺相如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登門謝罪,成為刎頸之交。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⑧擲地金聲:晉孫綽寫成《天台山賦》,對友人範榮期說:“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範起初不信,打開來一讀,果然讚不絕口。事見《世說新語·文學》《晉書·孫綽傳》。金石,鍾磬之類的樂器。後以“擲地金聲”形容辭章優美。孫綽(314—371):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徙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東晉文學家,文名冠於一時。曆任征西將軍(庾亮)參軍、太學博士、尚書郎、建威長史、右軍長史、永嘉太守、散騎常侍,官至廷尉卿、領著作郎。年五十八,卒。

⑨回文錦字: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女子蘇蕙,曾經把回文詩作為圖案製成彩錦寄給流放遠方的丈夫竇滔,內容非常淒楚感人。《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悽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錄。”後遂以“回文錦字”喻妻子之書信或情書,亦指婦女的詩文佳作。唐李白《代贈遠》:“織錦作短文,腸隨回文結。”回文,即回文詩,是一種順著讀倒著讀都通順的詩文。如南朝齊王融《春遊回文詩》:“枝分柳塞北,葉暗榆關東。垂條逐絮轉,落蕊散花叢。池蓮照曉月,幔錦拂朝風。低吹雜綸羽,薄粉豔妝紅。離情隔遠道,歎結深閨中。”倒過來讀,不僅文字通順,且押韻,還是一首完整的詩。

⑩“未遇殷宗”二句:是說賢人傅說在被殷高宗武丁發現並重用之前,還在傅岩服勞役。相傳武丁做夢得到一名賢臣,派人四處尋訪,終於在傅岩找到相貌相符之人,名叫“說”。《尚書·說命上》:“王宅憂,亮陰三祀。既免喪,其惟弗言。群臣鹹諫於王曰:‘嗚呼! 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天子惟君萬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王庸作書以誥曰:‘以台正於四方,台恐德弗類,茲故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於天下。說築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史記·殷本紀》:“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殷宗,指殷高宗,即商王武丁。武丁乃帝小乙之子,帝盤庚之侄,相傳少時生活在民間,知稼穡之艱難。即位後,重用傅說、甘盤等賢臣,勵精圖治,商王朝得以複興,史稱“武丁中興”。在位五十九年,廟號高宗。“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定為前1250年—前1192年。胥靡,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把多個人係聯在一起服勞役。這裏是指受胥靡之刑的人,即傅說。《呂氏春秋·求人》:“傅說,殷之胥靡也。”漢高誘注:“胥靡,刑罪之名也。”《漢書·楚元王傳》:“二人諫,不聽,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於市。”唐顏師古注:“聯係使相隨而服役之,故謂之胥靡,猶今之役囚徒以鎖聯綴耳。”傅岩,亦稱“傅險”,古地名。位於今山西平陸東,相傳商代賢士傅說曾服役版築於此,故稱。後因以泛指棲隱之處或隱逸之士。《尚書·說命上》:“說築傅岩之野。”(偽)孔傳:“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通道所經,有澗水壞道,常使胥靡刑人築護此道。說賢而隱,代胥靡築之以供食。”《史記·殷本紀》:“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唐司馬貞索隱:“舊本作‘險’,亦作‘岩’也。”唐張守節正義引《地理誌》:“傅險即傅說版築之處。所隱之處,窟名聖人窟,在今陝州河北縣北七裏,即虞國、虢國之界。又有傅說祠。”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三·平陽府》:“傅岩,縣(平陸縣)東三十五裏,即殷相傅說隱處,俗名聖人窟。其地亦曰隱賢社。”築,以木杵搗土使結實。古時修建城牆等工事,用夾板夾住泥土,用木杵把土砸實,稱為“版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