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菩提座下禪 (4)(2 / 3)

問的人說:“我不明白。”

睦州答道:“如果你不明白,那麼就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飯。”

這同很多人一樣,他們修禪,欲求一顆禪心,然而並不知道究竟是在做什麼。

禪的功用就在訓練自己的心。它讓人從貪婪、敵意、野心、享樂和放縱中解脫;使自己的智慧自然地運作,去過清醒、有效能的生活。同時,在禪的修持中,也能看出生命的豐富意義和希望。

現代人生活在嚴重的情感汙染之中,心不是安定的,而是扭曲的,因為人總被太多的欲望所包圍,把生活當手段,把工作和占有當目的。結果,將生活變得乏味,情緒也隨之開始低落,身心健康受到摧殘,於是心中充滿了緊張、焦慮、憂鬱和敵意。

對境無心即是禪。

禪的主要目的是讓一個人打開自己的慧心,禪坐是為了讓心平靜專一,而後用來觀察身與心的本質,用來更清楚地看清它們,不要隻為短暫的快樂,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道,本來沒有東西南北,亦沒有你我之分別,直下承當就是了。承當的一句話也是多的,本來無欠無餘,現現成成的。

禪就是要喚醒自己清淨的心靈,去領受生活多彩多姿之處。

意無心滅,心無行絕,不用證空,自然明澈。

心安即是禪;自在即佛法。

禪是心靈救濟的慈悲法門,接受了禪,你的心靈就能得到解脫;發掘並確立了原本的真我,你就不會再有煩惱,也不可能萌生愚昧的見解。說你最後會贏得生命的永恒,也絕對不是黃葉止啼,而是絕對真實的。為什麼要發掘呢?因為我們的真正自我,也就是我們原本的心,已被六塵的罪垢所包圍、埋沒;如果你不把這層由見取六塵所累積的汙垢去掉,你那原本的真心——摩訶般若,便不能出頭,便永遭埋沒,不能發露,就真的被活埋了。等你發掘出並確認你那個真實、原本的我,由珍惜護持而保任無失,就能成長茁壯,以至法的人格化的圓成;也就是大事了畢——圓滿完成了人生的使命。

所謂禪心

禪心或者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或者是“透徹玲瓏,不可湊泊”,但是在生活裏,也可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生命裏若能有清淨空明的心,縱使是獨自一人在深山中高聲歌唱,沒有人聽,自己給自己掌聲鼓勵,也會使千山齊響呀!

……

禪,是可用的,但禪也可以不用;禪,是可度世的,而禪也可自在逍遙。

可以確定的是,一個人如果有禪心,或者說有清淨空明的意願,他可以活得自在一些,自由一些,快活一些,幸福一些。

——自序《今日騰騰,明日騰騰》

林清玄認為,禪最動人的地方就在於其“有心的地方就有禪”。這“心”,便是我們的思考與領悟。

世間每個人都有一顆心,善美的心有好心、善心、慈心、慧心、道心等。“禪心”就是在這些心的基礎上產生的。何謂禪心?有人總結出四點要求:

第一、“你我一體”的心叫做禪心:人,所以會有紛爭,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如果將人與人互換立場,彼此將心比心,甚至把“你”和“我”看成是一體的,“你”、“我”之間的關係是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是同甘共苦、不分彼此的,即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此就不會有人我的糾紛與不滿了,所以“你我一體”的心叫做禪心。

第二、“有無一如”的心叫做禪心:世間上,有的人凡事求多、求好、求擁有;但也有的人刻意遠離名利,躲到深山裏隱居。為什麼?因為他要體會“無”的世界,在“無”的裏麵感受無名、無利的逍遙自在。但是,真正的菩薩道,雖不執著“有”,但也不要太躲避世間上的“有”,而刻意去尋“無”。我們應該做到即使“擁有”,但不執著,而且能隨緣隨喜的灑脫自在,這就是“有無一如”的禪心了。

第三、“包容一致”的心叫做禪心:心,是宇宙,心,是虛空。世間上,任何東西都包涵在虛空裏,虛空沒有嫌棄渺小者,所以虛空很大。俗語說:“氣度蓋人,方能容人;氣度蓋世;方能容世:氣度蓋天地,方能容天地。”我們能夠包容異己的言論、包容不同的國家、包容不同種族的人,如此才能擴大自己的心胸。一個人如果有開闊的人生觀,必能開展涵容天地的成就,所以“包容一致”的心叫做禪心。

第四、“普利一切”的心叫做禪心:我們對父母孝順,這是天經地義的孝心,對兒女的關心,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慈心。但是,我們要更擴大對一切有情的愛,如清朝李毓秀原著,賈存仁改編的《弟子規》所說:“泛愛眾,而行仁”。能以孝順父母、慈愛兒女的心,來關心天下的一切眾生,如此對眾生的付出自然無慳吝、無計較;能以眾生之樂為樂,以眾生之苦為苦,如此不但能長養心量,更能提高自己的慈悲心。所以,“普利一切”的心叫做禪心。禪是自我的訓練,時時觀照念頭,假以時日,內在的世界寬廣了,自然能放下人我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