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菩提座下禪 (11)(2 / 3)

關於道信,也有一些傳說,比如他初遇僧璨求解脫法門時,兩人那段“無人係縛、本自解脫”的對話,體現出的是“本性具足”思想。因此可以推斷,這類傳說應當與祖師禪係的僧人有關。

關於道信的禪法,所借之經教,有《楞伽經》和《文殊說般若經》等。他曾寫過一本《入道安心方便法門》,是以這兩種經典的思想為基礎而作。他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楞伽師資記》卷一)

從借教悟宗的角度看,“一行三昧”正是道信禪法特色。從法理上說是要觀真如法界的平等之相,也就是“法界一相,係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文殊說般若經》卷下)。從事上說,是指坐禪念佛。

道信這種一行三昧的修行方法,從本質上講,也是任心運作的無修之修。強調的是:“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楞伽師資記》卷一)這也是後來洪州宗立宗的根本。

至於具體的修行方法,道信主張方便法門,就是先要行懺悔,端坐不動,念諸法實相,除去障礙妄想,在此基礎上,進行念佛,以進一步去除執心,念念不斷,最後忽然而得到澄明解脫。

這種念佛並不是往生西方,念西方的佛,而是念自心之佛,因為佛在自心中,離開眾生的自心就沒有別的佛。這一看法把達摩以來的心性論進一步突出為佛性論,突出了眾生與佛性的關係,並不是一般地討論自性清淨心問題。這種眾生與佛的平等不二觀正是祖師禪的宣言之一。

道信把這種念佛稱為安心,他提出了五事方便來實現安心法門:

一是了知心之本體,這就是心的體性本來清淨,無染無汙,與佛相同。

二是了知心的相用,心能生滅萬法,而心的本身卻是不生不滅的,萬法皆由心生,從本質上講與心沒有差別。

三是經常保持這種覺悟之心,了知諸法的空寂本性,而能於相無相,不生執著之念。

四是觀身,觀自己的色身是空,空幻如影,可見而不可得。

五是守一不移,不論是動是靜,常守本心,這樣就可以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這個“守一不移”,是道信對於安心法門的具體操作方法的概括,他這樣描述: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淨眼,注意看一物,無問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繩係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見,混然心自定。”(《楞伽師資記》卷一)這種具體的看心形式,卻是祖師禪一貫反對的。

道信的方便法門也是針對不同根性的學人而施設的,他區分四種根性:有行有解有證,是上上之人;無行有解有證,是中上之人;有行有解無證,是中下之人;有行無解無證,是下下之人。

對於上根學人,隻須任運而修:

“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計念,亦不思惟,亦不觀行,亦不散亂,直任運,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獨一清淨,究竟處,心自明淨。”(同上)

這就是既受祖師禪也受分燈禪讚賞的任運修習,其實這是一種無修之修,不過道信還沒有像後來的禪人那樣從入世的角度來講任運。

對於下根眾生,則可以行看心之法:

“或可諦看,心即得明淨,或可一年,心更明淨,或可三五年,心更明淨。”(同上)

這是需要長期漸進修習才能達到最終覺悟的,也是祖師禪所激烈反對的,在祖師禪前史中,可以說是道信首次明確地提到漸修漸悟的形式和具體方法。

對於學人的悟解方式,道信也做了區分,或者是聽他人解說而悟,或者是不須人說而自悟。可以看出,道信的禪法已比較全麵係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