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菩提座下禪 (13)(2 / 3)

其一是“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道信認為,在“解行相扶”的禪修過程中,首先必須明白自己的“心體”(亦稱“本心”、“心性”)是“體性清淨”,與佛一體不二的。為什麼呢?道信的依據是“一切諸事,皆是如來法身故”,“如來法性之身清淨圓滿”,故人之心體必然“清淨”。這一清淨心體既是無形無相的,又是常恒不變的,“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性雖無形,誌節常在,幽靈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道信認為,眾生皆具清淨心體,隻因有人被妄念煩惱覆蓋而不悟,故有凡聖的差別。“經道:眾生心性,譬如寶珠沒水,水濁珠隱,水清珠顯。為謗三寶,破和合僧,諸見煩惱所汙,貪瞋顛倒所染,眾生不悟心性本來常清淨,故為學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別。”在道信看來,修禪者了知自己的心體本來清淨,與佛一體不二,就可以堅定修禪成佛的信心,同時做斷除妄念、明心見性的修行功夫。

其二是“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恒寂,萬惑皆如”。修禪者除了要明白自己具有與佛同體的清淨本心之外,還要了知心的作用。道信認為,清淨本心是產生一切諸法的根源,如一切佛法教義都來自於本心,“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則無相也。無相不相,名為實相,則泯然清淨是也。”“無量義”即佛法教義,“一法”指本體清淨心,所以說“用生法寶”。本體清淨心雖然產生一切諸法,而其本身依然“恒寂”,如同一麵明鏡寂靜不動,卻能映現萬象。“法性身,無心起作,如玻璃鏡懸在高堂,一切像悉於中現,鏡亦無心,能現種種。”道信所說的“心用”實際上是指意識活動,即清淨本心產生意識活動又不隨意識活動而有所改變。後來禪師說的“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萬法盡在自心”,而自心“不染萬法而常自在”,即是這種思想的注腳。

其三是“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覺”,覺知、覺察、覺悟之意。在修禪過程中,要時時刻刻保持覺悟。覺的內容首先是心體和心用,其次是“覺法無相”,即覺知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法本無法,無法之法,始名為法”。道信指出,所謂“無相”,並非一無所有,而是“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是空”,“新學之人,直見空者,此是見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無有諸見也。”即物觀空,同時無“空”、“不空”等見,才是對諸法“無相”的真正覺解。

其四是“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人身於法界之中,未曾有礙”。即“不分晝夜,行住坐臥”,經常觀察自己的身體“是四大五陰之所合,終歸無常,不得自在。雖未壞滅,畢竟是空”,“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空穀響”,雖然“了了恒在眼前”,卻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不令身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空寂,所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亦“了知是夢幻”。六根六塵皆“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由此得到自己的身心各諸法實相、諸佛法身通同一體,沒有差別和隔礙的體驗。

其五是“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空門”。即是說,“守一不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是使學者“明見佛性”,進入禪定境界的修持工夫。所謂“守一”就是“於一靜處,直觀身心”。具體說來,首先是“觀身”。“守一不移,先當修身觀審,以身為本”,“常念六根空寂”,如上麵所說。其次是“看心”、“斂心”。“初學坐禪看心,獨坐一處,先端身正坐,寬衣解帶,放身縱體,自按摩七八翻,令心腹中嗌氣出盡,即滔然得性,清虛恬靜,身心調適,能安心神,則窈窈冥冥,氣息清冷,徐徐斂心”,由此而“神道清利,心地明淨,照察分明,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如其寂滅,則聖心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