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蓮花台上愛 (4)(2 / 3)

朱麗葉知道誓言的不可估量,因此不要無謂的誓言,隻要愛人真誠的麵對自己。

然而愛情,特別是年輕時候的愛情,總會令人感覺到羅密歐說的:“我怕這一切都是夢,太快活如意,怕不是真的。”

愛情明明最令人神往,為何在他到來時卻令人如此惶恐不安?

勞倫斯修道士說:“最甜的蜜固然本身是味美的,可是不免有一點膩,吃起來會倒胃口。”大多數人的愛情都是這樣,隻像浸入濃濃的蜂蜜之中,甜膩又粘稠,幾乎使人窒息。

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的都藏著羅密歐和朱麗葉那般愛的激情,心中有愛的時候,莫不要說誓言一發再發,就是生死也能置之度外,隻恨不得將自己的真心逃出來,血淋淋的放到愛人手上表明心跡。然而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真心交出去,最後並不一定能走到愛的彼岸。最熱烈的總是形同煙花,無比燦爛的在夜空中閃耀,然而隻是一瞬,就完全隱沒在黑暗中。

在情感上,林清玄先生更傾向於勞倫斯修道士說的:“所以要溫和的愛,這樣方得久遠;太快和太慢,其結果是一樣遲緩。”

如同欣賞一朵花,一朵花開放的時候是美的,然而,僅僅知道欣賞他盛放時的美麗是遠遠稱不上愛情的,真正的愛就像是晨曦中路過花園的一位小姑娘,她摘取那朵花,並非隻是為了裝點這一段回家的路。她本已靜靜等待了很久,從那朵花剛剛露出青色的尖角時便在等待,終於等到他的盛開。於是她會連同花的盛開與凋謝一並握在手裏。對她來說,那就是她需要的花,也是需要她的花,需要她去研究花的一生。

一愛便成苦

要愛一個人需要很長的時間,要恨一個人卻隻要一秒鍾,所以把從愛到恨的過程叫“反目”,反目其實隻是一眨眼的事。

愛人不易,但是使愛淡化所需要的時間很短,恨人容易,但要使恨退色的時間卻很長。

——《愛與恨》

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和朱麗葉之間激烈的愛情令人升起無限向往,而最後的悲劇結局又令人唏噓不已。不要說隻是劇作家創造出來的故事,就是在我們身邊,為了愛情被折磨的痛不欲生又豈在少數。

世人都說羅密歐和朱麗葉是悲劇,因為相愛的兩個人無法活著在一起。但無論生死,他們始終相愛,總是懷著一顆愛心來對待彼此。而更多的人被愛情所苦並不是因為死亡的威脅,而是生的威脅,是為了愛掙紮在夢與醒的邊緣。

兩個人相遇,要產生好感很容易,有好感的時間久了,也就有了朦朦朧朧的愛情,那時的感覺隻有甜蜜,隻希望就這樣溺死在甜蜜的監牢中;但是這樣激烈的情愛往往會導致最深刻的痛苦。

在陷入愛情的時候,總想要將最好的給他,將全副身心放在他的身上,以為這樣就是最好的愛,但有時候,有了愛情並不足夠。

人不能明白的是:明明在愛著,為什麼總感到惶恐,還有悲哀。

當愛一個人太深,就陷入了危險的境地。因為太在乎,於是太關注,眼睛看到的是他的行動,他一皺眉自己就心疼,他一展顏自己就高興;耳朵聽見的是他的聲音,他一發怒自己就心碎,他一憂傷自己就淚流。麵對他的時候就沒了自己,自己的心被埋沒,再也不能堅持自己的立場。這樣的生活往往令自己覺得孤獨,不論兩個人如何相愛,始終無法真正的合成一體,所以過於關注他人的後果就是失落了自己,當一個人再也無法感受自己內心的時候,便會感覺到孤獨寂寞,那種感覺每個人都經曆過:如同一個人在深夜,走過最喧鬧的街頭,身邊是熱鬧的人群,然而那熱鬧永遠是屬於別人的,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是一種愛的痛苦。

另一種愛的痛苦,更加令人肝膽俱碎。

太過激烈的情愛導致了深刻的仇恨,很多人享受在愛情中的甜蜜,但很少有人能夠在愛人離開後用一顆寬容與感激的心情對待,大多數人留下的都是痛恨,恨不得把那人切成片磨成粉來填補自己的傷痕。

愛究竟怎樣會產生這樣強烈的恨呢,林清玄先生用佛經的觀點來解釋。在南傳《法句經》裏,愛有四種轉變,被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一、 親愛。即對他人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