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四方皆禪界 (1)(2 / 3)

《慈氏奧義書》還對瑜伽做了具體分類,認為瑜伽有六種,即:調息、製感、靜慮、執持、觀慧、三昧。此外,大量《奧義書》中提到的對最高實在梵的體悟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屬於瑜伽的禪定或冥想。《奧義書》中的這些關於瑜伽修行的內容,主要反映了早於佛教而產生的婆羅門教的宗教修行方麵的理論。它談的主要是保持人的內心的平靜,控製人的感覺器官的活動,不受外界幹擾,甚至達到觀慧和精神凝定的狀態。這些與佛教的禪或禪定的內容是一致的。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關於瑜伽的材料也非常豐富,它有關於精神修煉方麵的內容,如其中提到了靜慮、執持、觀慧、三昧等瑜伽修行的禪定階段,也有關於瑜伽修行所產生的神通力,如提到了微細、輕妙、遍滿、遠到、隨所欲、支配、尊勝、通貫等具體的神通力的種類。

印度婆羅門教哲學中的瑜伽派的基本經典《瑜伽經》是印度曆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瑜伽修行的經典。它收集整理了先前分散的瑜伽修行的內容,在理論上作了係統的概括和歸納。《瑜伽經》對“瑜伽”下了定義,認為 “瑜伽是對心作用的抑製”。《瑜伽經》還對三昧的種類進行了劃分:有想三昧、無想三昧、有種三昧、無種三昧、有尋等至、無尋等至、有伺等至、無伺等至等,並且了瑜伽的八支行法,即:禁製、勸製、坐法、調息、製感、執持、靜慮、等持,描述了瑜伽神通力的主要種類,指明了通過瑜伽修行和智慧達到解脫的途徑。《瑜伽經》的許多內容與佛教的禪或禪定有著驚人的相似。

上述這些奧義書、史詩及《瑜伽經》中的關於禪或禪定的內容,與佛教禪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這兩方麵有著重要的關聯。

早在佛陀出世之前,印度雅利安人就從早期的樂天樂生轉向對人生價值的反省,悲歎人生多苦,追求精神解脫眾苦而獲永恒安樂,是印度人生態度的主要特點。正是在這種文化心理氛圍下,佛教才得以誕生,禪學才得以發展。可以說,佛教禪學濃厚的出世主義傾向,深受印度傳統思想影響,與印度民族的人生態度基本一致。佛教及禪的傳播發展,使印度傳統的人生態度更增其超現實性,但佛教及其禪的人生態度,在印度諸家學說中尚稱中庸,既反對以苦行自我折磨,又反對縱欲主義,持不苦不樂的中道觀。

從佛教禪思想的形成方麵來說,影響大的主要是《奧義書》。現存《奧義書》中有一部分是在佛教產生之前出現的,如前麵提到的《歌者奧義書》和《鷓鴣氏奧義書》中的主要內容形成於佛教出現之前,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500年之間,因此可以說其中的有關靜慮或其他的瑜伽修行方麵的成分會對早期佛教禪思想的形成有影響。關於史詩的年代,因為它的早出部分和晚出部分時間跨度很長,現很難給出具體時間,但較早的部分中也不能排除對早期佛教禪思想形成影響的可能性。

從佛教禪思想的發展方麵來說,晚出的《奧義書》、《史義書》、史詩《摩河婆羅多》和《瑜伽經》應該說都起了重要作用。因為從時間上看,晚出的《奧義書》、《史義書》、史詩《摩河婆羅多》在禪思想方麵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吸收,很難說哪個就一定隻是源,或隻是流。《瑜伽經》的最初部分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50年左右形成的,而現存《瑜伽經》則約在公元300年至500年之間定型。因而它和佛教在禪思想方麵也應是一種互相借鑒吸收的關係。實際上,《瑜伽經》卷四中借鑒吸收了不少佛教的內容,而《瑜伽經》前三卷中的關於三昧和瑜伽修習方法等的一些內容也可能被佛教所吸收。

就印度佛教本身來看,禪思想自該教產生時起就成為該教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原始佛教最初的教理中,有所謂“八正道”的理論,而這八正道之一的“正定”,說的就是這方麵的內容。“正定”是佛弟子在學習佛教基本教理,追求解脫過程中的一種必有的心態,修行者要攝止住自己的心作用,要“不亂不散”。在論述早期佛教的禪定時通常舉出所謂“四禪”。關於“四禪”,根據《雜阿含經》卷十七中的說明,意思是要逐步控製人的感覺、情感、思想等,也就是控製人的心作用。這樣實際上也就是達到了八正道中說的“不亂不散”的狀態。這與《奧義書》和《瑜伽經》中的瑜伽修持觀念是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