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斷裂而凹凸的世界屋脊(1 / 3)

這樣的嬗變是心理的也是人格的,是傳統的集體貧賤主義到現代的個人富裕主義的轉換,是邊疆政策中“隻有封閉和落後才會平安”到“隻有開放和進步才會穩定”的轉換。過去那種隻要“不出亂子”(這在西部曆來是上一級領導對下一級領導首要的也是唯一的要求)就是好領導的看法,那種隻要不繁榮不發達就不會出亂子的看法,現在是斷斷乎行不通了。因為事實早已經證明,越是不發展經濟的地方越容易出亂子。而發展經濟的意義恰恰就在於使生活從單一而貧乏的政治內容走向多元而豐富的物質追求,就在於隨著物質追求的有可能實現和生活水準的有可能提高,使人們更有興趣關注自身的發展而不是盯著別人的一舉一動。過去是窮則思變,不是往好處變,而是往亂處也就是往更壞處變,雖說“不出亂子”是唯一的強調,但在老百姓的潛意識裏,期待往往是相反的,因為如果不出點亂子,他們乏味的生活該如何打發呢?這就是近代中國所有的政治運動在邊遠地區往往比中心地帶鬧得更凶猛更殘忍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內地和邊疆在經濟生活上過於強烈的反差,往往會使邊疆人的心理失去平衡,而失衡的心理往往又是一切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基礎。與窮則思變相對的,是富則思定,隻要有了財富的積累和財富的有希望積累,隻要有了對私有財產的無盡渴求和守住財產的衝動,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出亂子,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政策千萬不要變。”這樣一來,人們的視野驟然開闊而目的卻變得越來越現實和功利,“不出亂子”就不僅僅是一種施政綱領,更是老百姓的自覺要求。經濟意義上的開發西部,獲得的結果卻遠遠超出了發展經濟的範疇。尤其是當今世界,當反對恐怖主義和維護國家統一已然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分裂而日益成為所有正義國家正派政府的共同行動的時候,我們對新一輪的創世活動就不能不重新認識並給於一定的評價了。

2

然而,我們的準備畢竟不足,對一些人來說姍姍來遲緩緩搖擺的嬗變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有著難以接受的迅速和劇烈。兩種觀點和兩種感情針鋒相對:難道青藏高原的原始古樸就要消失在開發建設的五光十色中?難道虛靜的原野、寂曠的山脈、純潔的聖地就要消失在泛濫的物欲、世俗的潮流、嘈雜的市聲裏?一個理性的民族,必須把保護自己和發展自己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有效地保護自身的特色也就一定不能有效地實現發展自己的目標,誰也沒有權利借口開發建設而讓原有的青藏特色消失殆盡。回答這樣的詰問是艱難的,因為民風的本色、宗教的傳統和自然的高曠,永遠是世界注目於青藏高原的三個巨大理由。於是繞開正麵回答,以詰問對付詰問的方式便出現在我們的報章雜誌和電視節目裏:難道越古老越神秘越原始越傳統就越有價值?難道因了我們的欣賞牧民就應該永遠去住四麵透風的帳房去過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或半原始的生活而拒絕搬進定居點的雕房或高樓大廈?難道為了滿足外界的好奇就必須讓青藏本土的居民永遠都是鑽進羊皮筏子渡河,背著木桶運水,趕著犛牛去五百裏以外換鹽易糧?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任何形式的發展和進步都是以犧牲本民族的固有習俗為抵償的,誰也沒有權利借口保護青藏特色而讓民眾永遠生活在顫動的溫飽線之下。人類理性的體現隻應該是走向現代而決不應該是回歸原始。回答這樣的詰問同樣也是艱難的,因為我們並沒有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類理性法庭,並沒有公認的審判一切非理性言行的客觀準則。我們的出發點充滿了主體精神的膨脹和武斷,我們給自己的言說披上了曆史主義+蒙昧主義和理想主義+功利主義的外衣,使它們在受到時間的審判之前,始終都有一種合法的自然也是合乎邏輯的表現形式。然而,言辭的暗淡並不妨礙心靈的燦爛。我們假設理性法庭是存在的,假設它已經給我們至少給我們的心靈提供了一種可能:一切都必須在理性法庭麵前為自己的存在作出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否則就將是一種永遠都麵臨懲罰的存在。

這樣的嬗變是心理的也是人格的,是傳統的集體貧賤主義到現代的個人富裕主義的轉換,是邊疆政策中“隻有封閉和落後才會平安”到“隻有開放和進步才會穩定”的轉換。過去那種隻要“不出亂子”(這在西部曆來是上一級領導對下一級領導首要的也是唯一的要求)就是好領導的看法,那種隻要不繁榮不發達就不會出亂子的看法,現在是斷斷乎行不通了。因為事實早已經證明,越是不發展經濟的地方越容易出亂子。而發展經濟的意義恰恰就在於使生活從單一而貧乏的政治內容走向多元而豐富的物質追求,就在於隨著物質追求的有可能實現和生活水準的有可能提高,使人們更有興趣關注自身的發展而不是盯著別人的一舉一動。過去是窮則思變,不是往好處變,而是往亂處也就是往更壞處變,雖說“不出亂子”是唯一的強調,但在老百姓的潛意識裏,期待往往是相反的,因為如果不出點亂子,他們乏味的生活該如何打發呢?這就是近代中國所有的政治運動在邊遠地區往往比中心地帶鬧得更凶猛更殘忍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內地和邊疆在經濟生活上過於強烈的反差,往往會使邊疆人的心理失去平衡,而失衡的心理往往又是一切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基礎。與窮則思變相對的,是富則思定,隻要有了財富的積累和財富的有希望積累,隻要有了對私有財產的無盡渴求和守住財產的衝動,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出亂子,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政策千萬不要變。”這樣一來,人們的視野驟然開闊而目的卻變得越來越現實和功利,“不出亂子”就不僅僅是一種施政綱領,更是老百姓的自覺要求。經濟意義上的開發西部,獲得的結果卻遠遠超出了發展經濟的範疇。尤其是當今世界,當反對恐怖主義和維護國家統一已然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分裂而日益成為所有正義國家正派政府的共同行動的時候,我們對新一輪的創世活動就不能不重新認識並給於一定的評價了。

2

然而,我們的準備畢竟不足,對一些人來說姍姍來遲緩緩搖擺的嬗變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有著難以接受的迅速和劇烈。兩種觀點和兩種感情針鋒相對:難道青藏高原的原始古樸就要消失在開發建設的五光十色中?難道虛靜的原野、寂曠的山脈、純潔的聖地就要消失在泛濫的物欲、世俗的潮流、嘈雜的市聲裏?一個理性的民族,必須把保護自己和發展自己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有效地保護自身的特色也就一定不能有效地實現發展自己的目標,誰也沒有權利借口開發建設而讓原有的青藏特色消失殆盡。回答這樣的詰問是艱難的,因為民風的本色、宗教的傳統和自然的高曠,永遠是世界注目於青藏高原的三個巨大理由。於是繞開正麵回答,以詰問對付詰問的方式便出現在我們的報章雜誌和電視節目裏:難道越古老越神秘越原始越傳統就越有價值?難道因了我們的欣賞牧民就應該永遠去住四麵透風的帳房去過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或半原始的生活而拒絕搬進定居點的雕房或高樓大廈?難道為了滿足外界的好奇就必須讓青藏本土的居民永遠都是鑽進羊皮筏子渡河,背著木桶運水,趕著犛牛去五百裏以外換鹽易糧?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任何形式的發展和進步都是以犧牲本民族的固有習俗為抵償的,誰也沒有權利借口保護青藏特色而讓民眾永遠生活在顫動的溫飽線之下。人類理性的體現隻應該是走向現代而決不應該是回歸原始。回答這樣的詰問同樣也是艱難的,因為我們並沒有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類理性法庭,並沒有公認的審判一切非理性言行的客觀準則。我們的出發點充滿了主體精神的膨脹和武斷,我們給自己的言說披上了曆史主義+蒙昧主義和理想主義+功利主義的外衣,使它們在受到時間的審判之前,始終都有一種合法的自然也是合乎邏輯的表現形式。然而,言辭的暗淡並不妨礙心靈的燦爛。我們假設理性法庭是存在的,假設它已經給我們至少給我們的心靈提供了一種可能:一切都必須在理性法庭麵前為自己的存在作出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否則就將是一種永遠都麵臨懲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