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邁克·喬丹的故事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邁克小時候長得又高又壯,他母親生怕他會成為學校的“小霸王”,就對他嚴格要求,告誡他千萬要與人為善,要學會忍耐。母親的教育很有成效。學期結束的時候,教師在他的成績單上寫下這樣的評語:“邁克是個優秀的孩子,但他應該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他雖然比別的孩子更高更壯,但別的孩子就是敢欺負他,推他,甚至打他。”母親驚訝之後是傷心,怎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呢?
父親則是問孩子挨打的感覺。孩子流著淚說:“我感覺非常不好,我非常討厭他們叫我‘傻瓜’,討厭被他們推來推去,更討厭他們叫我膽
小鬼。”停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真想狠狠地揍他們,但我知道這樣做,媽媽會生氣。”父親靜靜地聆聽著邁克的訴說,然後靜靜地對他說:“你不必揍他們,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讓他們知道你不能再忍受他們的欺負。比如爭取自尊,比如樹立自信。”邁克擦著眼淚,點了點頭。
有一天,邁克的父母被老師叫去學校。母親著急地問老師,是不是邁克在學校打了架。老師笑著說,沒有。原來邁克與孩子們在籃球場上打球,那幾個經常欺負他的孩子便設法戲弄他,但邁克沒有像往常一樣站在那裏忍受,而是叫他們停止,但他們不聽,邁克隻好把其中兩個緊緊抱在籃球場上,並沒有打他倆。
後來,邁克和兩個孩子都各自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握手言和。從此,邁克再也沒有發生過那種以強淩弱的事件,他成為班上最受歡迎的人。在以後的日子裏,邁克不僅再也沒有被人推來推去過,而且還成為了無數球迷崇拜的英雄—一邁克·喬丹。
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類似邁克·喬丹小時候的遭遇,此時有人會建議我們忍讓,也有人會叫我們還擊,而事實上,生活的內容遠非如此簡單。因為,就人與人之間來說,重要的不是忍讓,不是爭鬥,而是相處。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與人為善,也應該學會維護尊嚴和權利。要做到二者兼顧,就需要把握好分寸,這才能使自己充滿力量,而這種力量將會是我們走向成功人生的開始。
現在很多年輕人容易為一些非常小的事情煩惱,把問題過度放大。仔細想一想,這些可能都是一笑了之的小事。比如有個陌生人無意中踩痛了你的腳,你不但無法釋懷,繼續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反而確信自己應該生氣。之後還會把這件事告訴別人,無法一笑置之。
關鍵是,不管你的忍耐度在哪裏,當你遇到你不能輕易原諒的情況時,你可以選擇讓生氣主宰你的生命,你也可以選擇忘記生氣,放它走,不再受生氣的控製和束縛。一直緊抓著生氣不放,會讓人筋疲力盡,但是隻要能忘掉生氣,就能讓你精力充沛。不論你有多牛氣,或是遇到多麼不可原諒的事情,放它走是你給自己最好的療傷禮物。
忘記生氣,放它走的過程,對每個人而言都不同,你可以想象生氣
就在你的背包裏,而你正背負著沉重的負擔,然而每走一步你就一點一點放走生氣,減輕重量負擔,直到生氣完全消散,你的生氣背包將不再成為你未來旅途的阻礙。如此運用想象的方法,逐漸在腦海中產生對你最有意義的視覺景象,隻要能放走牛氣,任何你創造出來的心理圖像都可以。這個想象的過程最重要的原則是,你選擇忘記生氣的想象一定要能夠讓自己感覺舒服和放鬆,那麼就放它走吧!
一位木匠師傅帶了徒弟幾個月後,徒弟出山了。第一個月,一個中年人抱怨椅子做得大了,徒弟無言以對,師傅忙解釋道:“椅子大了,您不僅坐著舒服,放在客廳,也顯得大方。”中年人聽了高興而去。
第二個月,來了個青年人,瞧了瞧:“這椅子是不是小了點兒?”徒弟無語,師傅微微一笑:“這樣一是替您節約成本,再者小而精致,可以點綴任何東西。”青年很樂意。
第三個月,徒弟小心謹慎,誰知農民來了埋怨做工太長,徒弟一臉無奈,師傅走過來說:“為您,我們拿出了自己最好的技術,不過欲速則不達,但為了您滿意,我們會盡心盡力。”農民聽罷,怒氣全消,滿意而歸。
第四個月,徒弟小心謹慎的同時加快了速度。第四個客人是個商人,他感歎做工太快。師傅又一次興奮地說:“我們不願意浪費您的時間,對您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所以我們速戰速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