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係(3 / 3)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5年3月5日)

要高度重視農村社會治理,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提高基層組織凝聚力和帶動力。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4月30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日

一個好的社會,既要充滿活力,又要和諧有序。社會建設要以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在體製機製、製度政策上係統謀劃,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堅持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項工作都做到願望和效果相統一。

在浙江調研時的講話(2015年5月25日-27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8日

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鬆。要重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麵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要高度關注基層政權組織、經濟組織、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發展變化的特點,加強指導和管理,使各類基層組織按需設置、按職履責、有人辦事、有章理事,既種好自留地、管好責任田,又唱好群英會、打好合力牌。

在貴州調研時的講話(2015年6月16日-18日),《人民日報》2015年6月19日

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十二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務狀況是重要評判標準。城市管理和服務同居民生活密切相關。老百姓每天的吃用住行,一刻都離不開城市管理和服務。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20日)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細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務,是城市工作的重頭,不能見物不見人。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20日)

戶籍製度改革涉及多方麵利益調整,要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戰略研究,統籌推進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領域配套改革。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快落實戶籍製度改革方案,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實現中央確定的到二〇二〇年解決一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的目標。建設用地指標分配要適應城鎮化趨勢,同落戶人口規模相掛鉤,同時要深化農村產權製度改革,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將農民的戶口變動與“三權”脫鉤,以調動廣大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的積極性。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20日)

政府要創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別是要注意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把矛盾和問題盡早排解疏導,化解在萌芽狀態。城市治理也應該疏堵結合、以疏為主,懲防並舉、以防為先,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不能老是“亡羊補牢”,窮於事後應對,正可謂“亡羊補牢雖未晚,未雨綢繆策更良”。政府要從宏觀層次和全局發展上配置重要資源,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為重點,組織提供社會和市民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彌補市場缺陷。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經營、管理。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20日)

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要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在共建共享過程中,城市政府應該從“劃槳人”轉變為“掌舵人”,同市場、企業、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務、承擔社會責任。隻有讓全體市民共同參與,從房前屋後實事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市民和政府的關係從“你和我”變成“我們”,從“要我做”變為“一起做”,才能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20日)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係、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後一公裏”,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體製,整合各種資源,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社區工作要時時處處貫徹黨的宗旨,讓黨的旗幟在社區群眾心目中高高飄揚,讓社區廣大黨員在服務群眾中充分發揮作用、展示良好形象。

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時的講話(2016年7月28日),《人民日報》2016年7月29日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我們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等為抓手,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係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