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深化合作夥伴關係,共建亞洲美好家園》(2015年11月7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11頁
我們將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我們將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麵和全過程,致力於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將全麵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發揮亞太引領作用,應對世界經濟挑戰》(2015年11月18日),《人民日報》2015年11月19日
現在,許多貧困地區一說窮,就說窮在了山高溝深偏遠。其實,不妨換個角度看,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過改革創新,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動貧困人口增收。我國現有一千三百九十二個5A和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百分之六十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景區周邊集中分布著大量貧困村。不少地方通過發展旅遊扶貧、搞綠色種養,找到一條建設生態文明和發展經濟相得益彰的脫貧致富路子,正所謂思路一變天地寬。
《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1月27日)
麵向未來,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科技創新和體製機製創新,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係、發展綠色建築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係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製》(2015年11月30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6頁
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既要促進地區間經濟和人口均衡,縮小地區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差距,也要促進地區間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縮小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間的差距。要根據主體功能區定位,著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圍繞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做好當前經濟工作》(2015年12月18日)
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住綠水青山要抓源頭,形成內生動力機製。要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構建綠色產業體係和空間格局,引導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圍繞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做好當前經濟工作》(2015年12月18日)
城市發展不僅要追求經濟目標,還要追求生態目標、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樹立“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強化尊重自然、傳承曆史、綠色低碳等理念,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2月20日)
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複,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16頁
各級領導幹部對保護生態環境務必堅定信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決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要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幹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20頁
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在江西考察工作時的講話(2016年2月1日-3日),《人民日報》2016年2月4日
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6年3月10日),《人民日報》2016年3月11日
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報複。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要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自覺以對規律的認識指導行動。不僅要研究生態恢複治理防護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對生物多樣性等科學規律的認識;不僅要從政策上加強管理和保護,而且要從全球變化、碳循環機理等方麵加深認識,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