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產業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從北京、天津、河北現有經濟結構看,如果各自封閉調整隻會是小循環,加重分布不均衡問題,但若能搞好大挪移,做到互通有無、有效互補,對三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現在,中央給大家解除了一個緊箍咒,就是不要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不拿這個作為唯一考核標準,不要怕因為某些產業不留在北京會影響政績,政績最後看綜合指標,看總體要求的實現程度。產業規劃要對接,你們已經在曬各家的圖紙了,這很好,互相保密、惡性競爭沒有必要,同構性、同質化發展不行,能差別化就要差別化。北京不宜發展的產業要明晰化,不要再繼續發展了,在這方麵要痛下決心、壯士斷腕。如果三地在產業發展上各幹各的,那協同發展就隻能是一句空話。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要在更高層麵整合京津冀產業發展,合理安排三地產業分工特別是製造業分工,著力理順京津冀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遊聯動機製。可以考慮,把北京現有高端製造業的製造環節、其他製造業的整個產業鏈轉移到天津、河北,把北京的部分產業發展功能疏解到天津、河北。北京則集中資源把創新的事業做大做強,創新成果到天津、河北實現孵化和轉化。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目前,京津冀在城市布局方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京津兩極過於“肥胖”,周邊中小城市過於“瘦弱”,不同規模城市間沒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分布格局。要統籌考慮這一區域的空間結構,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促進城市分工協作,提高城市群一體化水平。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國三大城市群之一。城市群是京津冀實現區域合作、優勢互補、互聯互通、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從國內外區域經濟圈發展看,超大城市周邊都有一批布局合理、層次鮮明、功能互補、規模適度的重要節點城市,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起著強有力的支撐作用。要加強規劃和建設,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內涵發展水平,突出城市地域特點和人文特色,圍繞首都形成核心區功能優化、輻射區協同發展、梯度層次合理的大首都城市群體係。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發展城市群,不能隻考慮居住空間,還要考慮就業容量、配套設施、服務功能、資源環境等。如果能培育若幹集聚人口能力較強的城市,就能完善城市群結構,從京津雙城記發展到多城記,有效吸引過於密集的中心城區人口自願向外轉移。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去年已經啟動了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製,還要在防護林建設、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完善合作機製。從生態係統整體性著眼,可考慮加大河北特別是京津保中心區過渡帶地區退耕還湖力度,成片建設森林,恢複濕地,提高這一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係統。這個係統立起來了,協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就立起來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一體化就很容易實現了。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要把交通一體化作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領域,通盤考慮、統籌規劃、共同推進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格局優化,科學規劃並建設現代化、智能化的交通網絡體係,加快構建三地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保障條件。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同珠三角和長三角相比,京津冀統一要素市場建設滯後,市場化水平較低,這是製約協同發展的重要方麵。要下決心破除限製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製機製障礙,破除市場壁壘,探索建立區域統一的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產權交易、技術研發、創業就業政策,完善共建共享、協作配套、統籌互助機製,推動各種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總的看,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麵。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僅是解決北京發展麵臨的矛盾和問題的需要,也不僅僅是解決天津、河北發展麵臨的矛盾和問題的需要,而且是優化國家發展區域布局、優化社會生產力空間結構、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具有深厚曆史淵源和人文基礎,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要集中力量辦好這件大事,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近睦遠交,使沿線國家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