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的機槍向城外狂掃,屠殺。
在那奮勇當中還真的有義勇軍攀上了城頭,也是寡不敵眾,或在肉搏中喪生,或被擊斃。
強攻被日軍的火力遏製。
南風在率領隊伍衝鋒中中彈墜馬,他被手下背到老北風麵前的時候已經沒有了氣息,但是兩目圓睜,短槍緊握。
老北風將他抱在懷中老淚縱橫:“兄弟啊,你的仇老哥一定要給你報!”
榮臻向桂大河下令:“炮火集中攻擊城門,一定要給我炸出個缺口!”
在進攻前,黃顯聲下令:絕不要破壞電話線。
就是讓田莊台的日軍及時向大石橋的日軍報警、求援。
大石橋,盤踞著日軍的兩個大隊,兩千餘人,一個大隊長是中佐,另一個大隊長是大佐,於是大佐統領著中佐。大佐叫橫路一男,中佐叫小泉仁靜。司令部就設在火車站的北側,盤龍山的腳下。田莊台告急的時候,中佐小泉仁靜就要馳援,大佐擺手:“我們的使命,首先是保護這裏的安全,不可輕舉妄動。”
大佐向關東軍總部報告,得到的指令也是:不可輕舉妄動,但是,密切關注田莊台動向。
田莊台日軍不斷告急。
小泉仁靜請戰。
橫路一男再次向關東軍總部報告:田莊台危急,小泉仁靜請戰。
這回是板垣征四郎親自接的電話:命令小泉仁靜率所屬大隊馳援田莊台!橫路一男確保大石橋守備安全!
小泉仁靜馳援。此時十一點已過。機槍連上了四輛卡車在前,其餘步兵跑步跟隨。
此時,陳延武與五名手下匍匐在火車站內的一列停放著的貨車車廂之下。探照燈眼睛一般地掃來掃去。增援田莊台的騷動靜了下去。他已經看明白了,這列貨車是從礦區駛出的,這鐵道可是直接就能通往軍火庫的,他就要借用這輛貨車直闖軍火庫。心思縝密延文圖紙畫得很精細,似乎在畫的時候就在思量著闖進軍火庫的各種方法。鬼子馳援田莊台了,陳延武也並沒有立即動手,當他覺得這大石橋的鬼子能稍微鬆弛下的時候,才低低地下令:“跟我來!”
就在那枕木之上,他們匍匐前進,向南前進,到了車頭處從下邊鑽出,陳延武第一個上了駕駛室,就見隻一個司爐抱著把鐵鍬打盹呢,爐膛中的煤火紅呼呼地燃著,駕駛室暖呼呼的,另外五位也都上了來。司爐抬起頭,眨巴著朦朧的眼睛,隨即驚恐——陳延武的槍口抵著他的腦門。“趕緊填煤,——如果你不想死的話!”陳延武的槍口撥弄下司爐的腦袋。
“哦,好的。”司爐噌的就起身,就往爐膛填煤。
在陳延武帶領的這五人中,有一位便是火車司機。跟據延文提供的圖紙,根據他自己的實地偵察,利用火車闖軍火庫是最好的辦法。當然,就利用火車頭最好了。可是,現在是一列貨車在這呢,那就一列吧。司機就上前操縱,車頭呼哧呼哧地喘著氣,憋足勁了就緩緩後退。
“必須保證這車開進軍火庫,否則,我斃了你!”陳延武的槍口抵著司爐的腰。
“一會得去扳道岔,要不就開礦區去了。”司爐說。
貨車的啟動並沒有引起火車站注意。火車站內平靜。也是,貨車是後退,而不是前行,從礦區那來,又往礦區的方向退。也許礦區那又有幾節車廂要掛上呢。
過了盤龍山,司爐讓火車停下了,說後麵就是道岔,就一日本工人,沒日本兵。
“那你隨我去!”陳延武命令司爐。
司爐跟隨。
“做出檢查火車的樣子。”陳延武向司爐說。
司爐是一個有些禿頂的中年男人,他抹了下腦門子上的汗水說:“你們是什麼人呢?”但是,做出的倒確實是檢查列車的樣子。“不過我已經看明白了,你們肯定是要把那軍火庫炸了!”他叨咕。在駕駛室,他已經看到了帶上車的三個炸藥包。
“你他娘的話咋這麼多呢!”陳延武挺惱火。
“我咋能沒話呢?我他媽的都要沒命了我還能沒話?”司爐說。
搬道岔的待的那個小房子,亮著燈,門關著。車停得也挺是地方,車尾距離那房子也就不到十米遠。
“跟我一塊去,你小子別跑了!”陳延武命令司爐。
房門一推就開了,一股子暖氣撲麵,屋內一人蒙被正睡得酣然。陳延武上前照那人的太陽穴處就是兩槍把,那日本人連吭都沒吭一聲就一命歸西。陳延武與司爐往車頭奔去。
到了車頭那司爐拽了下陳延武:“把車頭摘了,讓車頭頂著車廂走,辦完事了就開著車頭跑。”
“你去摘。”陳延武笑了:這司爐蠻有意思的。
司爐立即就去辦。
火車頭頂著車廂全速後退,司爐猛勁地填煤,而且還問拉著把手向車後瞭望的陳延武:“能告訴你們是什麼人嗎?我死也好讓我死個明白。”
“抗日義勇軍!這回明白了吧?”陳延武轉首說。
“哦,那我也算是入夥了。”司爐說。
臨近軍火庫,那的探照燈鎖定在了這列車,軍營前的火車入口處奔出了日本人擺著小旗哇哩哇啦地勒令停車。
列車全速而來。
鬼子的軍官鳴槍。
列車似乎更加快速。
橫在鐵路的欄杆被撞飛。
車尾奔向了軍火庫緊閉的大門。
警報響起。
崗樓上的機槍向車頭射擊。
車尾撞開軍火庫大門進入其中。
炸藥包點燃導火索。
子彈射進駕駛室。陳延武和手下從兩側向鬼子還擊。
司機中彈倒下。
司爐撇了鐵鍬衝上去駕駛,並且大喊:“你們放心,我也會開!”
車尾在軍火庫內發生撞擊,那種撞擊的感覺剛剛傳遞被車頭這感覺到,軍火庫內就傳來爆炸聲,車體被猛烈地反推,立即幾乎就停了下來,一團烈焰從那洞口噴射而出,烈焰之中洞口前的車廂脫軌傾倒。陳延武看得真切,向司爐喊:“快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