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藝馨齋(2 / 3)

想著那天,他牽著趙小苗,一進院子就喊“媽”,又“大爺、大娘”的叫了一圈,人家耳朵又不聾,一定也知道個差不離了。自己和趙小苗,激情難耐地想在沙發上弄現場直播,人家又不是瞎子,肯定也都瞅見了。

人家“咚咚”地把書弄到地上,要麼是在提醒他和趙小苗,屋裏麵還有個人,要麼她當時就給嚇壞了,不知所措呢。

遲天明又想,這個悶頭孩子,既然今天能哎、嗯,也不是個啞巴,為什麼那天他進門的時候,不吱一聲呢?要是能哎、嗯地吱上一聲,還能有今天這樣的尷尬?

看顧小雨坐那兒動也不動,也不搭理他,遲天明覺著,再在屋裏呆下去,空氣都能弄僵硬了。

他裝模作樣地在外屋轉了轉,又灰溜溜地回到院子裏,和姚世才找些話啦,東一葫蘆西一瓢的,說得也是心不在焉。想想再呆這裏,也沒啥趣兒,就給藤蘭蘭打個招呼,回公司去了。

回來的路上,遲天明還是一直在琢磨,這個顧小雨,既不是串門的親戚,也不是海螺姑娘變的,就是真像藤蘭蘭說的,是他媽才收的一個學生,遲天明也有點不太相信。

以沈維蘭的性格,找個人作伴很容易,收個學生,那得是個多的大事了。能入她眼裏的人,就是跟著她在一塊,能呆上十天半月不被她數落走的,就算是不錯了。這個顧小雨得多大的能耐,還能在這住上這麼長的時間。

回到家,遲天明就側麵打聽了一下,果然不出所料,結果和他猜的一樣,這個顧小雨,是匡言通那兒找過來的。

想著匡言通手下帶的那幾個學生,個個都是氣質顏值超俗的,眼色差點,再沒點真才實學,還真不夠沈維蘭使喚過來的。

確定了顧小雨的來處,遲天明心裏一個勁兒地竊喜。

無論之後他怎麼去回味,那口菜窩窩堵在嗓子眼裏的尷尬,顧小雨在老屋這裏出現,還是給了他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

沈維蘭把這幾個月自己畫的幾幅比較滿意的畫,集中裝進一個軟箱裏,讓顧小雨送到市文化街的裝裱行裏去做裝裱。

本市最有名的一家裝裱行,也就是叫藝馨齋的那家。

沈維蘭一直是那裏的主客,她近年所作的畫,基本都是在那裏裝裱的。

顧小雨按沈維蘭交代的地點,找到了文化街上那家叫藝馨齋的書畫店。

來的有點早,街上的店鋪,好多都還沒有開門。

這條文化街,原建於八十年代中期,當時是仿照《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布局設計建設的。這處商業建築,也是那個年代,商業發展到最輝煌時期,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群體。

八十年代中期,物資供應雖較初期豐富,但傳統的商業供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基本供給,還是集中在百貨大樓、百貨商場這樣的地方。

這處仿古的街上,簇擁著幾千間的房屋,彙集了本市所有的國營、集體性質的供貨商店,集中了當時社會所能供應的所有物資。

當年,建這條街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不出園子,就能買到所需要的物品。這理念,在當時已算是比較超前的了。那時報紙上的宣傳,還形象地形容人們來這裏購物,幸福地就給逛大觀園似的。

處在鼎盛時期的商業街,遊人如織,每天都是一片繁榮的景象。後來隨著多種經濟的發展,商業的傳統模式被打破,商業從業人員或被分流或被下崗,這裏的房屋,再也不是百貨公司的專賣店、服務公司的專營間。再之後,這片處在市中心的建築群體,慢慢地就被人們冷落,蕭條起來。

經過多年的沉澱,曾經商業街,就改名成了現在的文化街,成了當今旭陽市一個經營古玩字畫,古樸文味較濃的一個地方。這大片建築,也成了那個時代留給今天的一個烙印。

藝馨齋和這裏沿街麵的店鋪基本上一樣,是個單獨的兩層仿古建築屋,下麵的一層兩間是門市,上麵的一層是用於處理裝裱的工作室。

“藝馨齋”三個字,是用隸書寫的,刻在一塊古色古香古銅色的牌匾上,嵌在一層樓的門頭匾上。時髦的是,隸書的下麵,還用漢語拚音小注了一行。

顧小雨進了店,看店裏有一個個子不高,皮膚白白的女孩子,正在彎著腰掃地。她一看顧小雨進來,就熱情地問顧小雨需要什麼。顧小雨告訴她,要裱畫。

這女孩停下手裏的掃帚,扯著嗓子,衝著樓梯上喊了一聲:“呂師傅,有裝裱畫的來了。”然後回過頭,甜甜地笑著,招呼顧小雨坐下等著。

過了一會兒,一個白白麵相、身材微胖的男人,扶著樓梯的欄杆,從樓上就下來了。

看他的年齡,六十歲左右的樣子,腿像是不好,下樓感覺挺費勁的,尤其是踏著木樓梯的聲音,“咚咕咚咕”的,聽起來比較有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