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彎腰一時,終能贏得一世(1 / 2)

“彎腰”之所以難做到,是因為它看起來就是承認失敗,就是認輸。不可否認,在人生的征途上需要百折不回的決心和毅力。但在死胡同堅持走到底的人並不是真英雄,死不“彎腰”隻會毀掉自己。

什麼是真正的強者?或者說有沒有一種被人公認的強者的準則?人們對此眾說紛紜。一種人認為強者即力量的強大者,權力處在巔峰,占據著老大的位置即為強者;另一種人認為世上並無永恒的強者,強弱是相對的,一個人在某方麵的強大或許正掩蓋了其他方麵的弱點。正因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遠坐下去。

強者不會永遠強大,弱者也不會永遠弱小,強弱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你還不是強者時應該彎腰示弱,該當“孫子”時就當“孫子”,千萬不要強出頭去當“老子”。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是一位很會彎腰示弱的人物,但這並不影響他最後成為了漢朝的創立者;而項羽英雄蓋世,處處逞強,最後卻成為了垓下之鬼。這兩種不同的處世方法所帶來的不同命運,很讓後人值得深思。

楚漢相爭之前,項羽與劉邦說好了先入關者為王,但項羽遇上秦軍主力,戰爭異常激烈;而劉邦卻一路順暢,隻遇上秦兵的些許抵抗,所以得以先行入關。

可是項羽哪裏肯做這種吃虧上當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殲滅了秦軍主力,到頭來卻被一個無賴做了先行者,豈不叫天下人恥笑?項羽的謀士範增又火上澆油,說:“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如今進了關中,卻變成了另一個人。既不收取財物,又不親近女色,由此可見,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為劉邦經常自詡頭上有天子氣,範增又添油加醋地挑起項羽的怒火;“我仔細觀望了雲氣,隻見劉邦頭頂上五彩繽紛,顯現出盤龍臥虎的形勢,這可是天子的征兆。”

這一說,把項羽氣得火冒三丈,下定決心要將劉邦除掉。

當時,項羽的兵馬40萬,駐紮在鴻門;劉邦的兵馬隻有10萬,駐紮在灞上。雙方相隔隻有40裏地,兵力懸殊,力鬥的話劉邦肯定不是項羽的對手。

這時劉邦的謀士張良獻計說:“項羽是一個吃軟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項羽道歉,並裝作很服從他的樣子,這樣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會殺你。”

劉邦想了一想,沒有其他的辦法,隻能如此。

於是,他挑了個日子,帶了他的一百多個隨從,到鴻門去拜見項羽。劉邦一見項羽,滿臉堆著獻媚的笑說:“我跟將軍同心協力攻打塞秦國,將軍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沒有想到能夠先入關。今天在這兒和將軍相見,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哪兒知道有人在您麵前挑撥,叫您生了氣?這實在太不幸了。”

項羽見劉邦彎著腰低聲下氣的樣子,滿肚子氣也消了不少。劉邦見項羽心軟了,才大鬆一口氣。後來劉邦巧妙地設計逃離了這個是非之地。劉邦的這一示弱當“孫子”的做法,為他的日後東山再起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06年,在諸強一起推翻秦朝以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屬地為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