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並沒有因為被項羽分封在這路途遙遠的窮山惡水而意誌消沉,在其得力謀士的輔佐之下,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漢中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等到有了與項羽相抗衡的軍事實力後,突然殺出漢中,將項羽打得大敗,逼得一代楚霸王在烏江拔劍自刎,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思索。宋代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詩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正是道出了這種後人的遺憾之情。
楚漢之爭這段恢弘的曆史雖然成了過眼煙雲,但它留給後人的意義和教訓卻發人深省。
劉邦遇強則避,適時彎腰示弱裝“孫子”,卻最終開創了四百年的漢朝基業,成為中國曆史上漢唐盛世的開山之人。而楚霸王項羽雖然英勇蓋世,卻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不肯過江東以圖東山再起,為後人所惋惜和感歎。
從楚漢相爭看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強者,也沒有絕對的弱者。項羽處處逞強,最終難以坐得天下;劉邦懂得適時示弱,因而在秦末亂世最終勝出,開創了四百年的大漢江山。我們由此可以推出,那些所謂的“弱者”是在不該當“老子”時絕對不逞英雄氣概,但一旦得勢就抓住機遇、把握方向,一舉強攻以獲得成功。這就是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的道理。
在力量不如對方時,需要適時彎腰,如果硬挺著腰板,那很可能就會碰到你的頭,下麵這位年輕人就是這樣的。
一次,一位氣宇軒昂的年輕人,昂首挺胸,邁著大步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不料,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了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門。恰巧,那位老前輩前來迎接他,見之,笑笑說:“很疼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問我的最大收獲。”年輕人不解,疑惑地望著他。“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彎腰時就彎腰。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老人平靜地闡發著他的睿智。
這位年輕人,就是後來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
據說,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得到的教導看成是一生中最大的收獲,並把它作為生活準則去遵守,因此受益終生。後來,他成為功勳卓著的一代偉人。
由此想到,人生要曆經千門萬坎,洞開的大門並不完全適合我們的軀體,有時甚至還有人為的障礙,我們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講“骨氣”,到頭來,不但被拒之門外,而且還會被撞得頭破血流。學會彎腰,該彎腰時就彎腰,巧妙地穿過人生荊棘。它既是人生進步的一種策略和智慧,也是立身處世不可缺少的風度和修養。
蘇東坡在《留侯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天下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去甚遠也。這也算得上是對學會彎腰的另一種注解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