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道家所謂純樸或素樸,有時是說原始社會中的人的生活,有時是說個人的有似乎渾沌的境界。他們要使人返樸還淳,抱素守樸。他們說素樸而民性得矣。他們所謂性,即我們所謂才。人順其才,道家謂之得其性。先秦的道家讚美渾沌。《莊子·在宥》說:“萬物雲雲,各複其根。各複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莊子·應帝王》說渾沌的死,對於渾沌的死,頗致惋惜。他們讚美素樸,讚美在原始社會中的人,嬰兒及愚人的生活。用我們的話說,他們讚美自然境界,我們可以問,他們為什麼讚美自然境界?

有一個可能的回答是:自然境界是可欲的。自然境界是不是可欲的,我們不必討論。我們所需指出者,凡以自然境界為可欲者,其所說可欲之點,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並不知之。所以凡以此種境界為可欲者,都不是有此種境界的人,而是有較高境界的人。凡以此種境界為可欲者,必不是在此種境界中者。因其如亦在此種境界中,他亦不能知此種境界是可欲的。

海格爾所說“為自”與“為他”的分別,於此正可適用。如一事物有一種性質,而不自覺其有此種性質,則此種性質,對於它,雖是“在自的”,而不是“為自的”,隻是“為他的”。如一事物有一種性質,不但有此種性質,而且自覺其有此種性質,則其有此種性質,是“在自的”而且“為自的”。自然境界,如其是可欲的,則此可欲是“為他的”而不是“為自的”。因為在自然境界中的人,隻是順才或順習而行,他並不自覺他的境界是可欲的。我們常說:“亂世人不如太平犬。”此是亂世人所說的話。如在太平時,不但太平犬不知太平是可欲的,即太平人亦不知太平是可欲的。

或可說: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固不知其境界是可欲的,但於此種境界中,他可以有一種樂。《莊子·在宥》說:“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恬愉可以說是一種靜的樂。就社會的情形而言,在原始社會中的人,可以有此種樂。就個人的境界而言,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可以有此種樂。如其有此種樂,則先秦的道家所讚賞者,正是此種樂也。

於此我們說:在自然境界中的人,有一種樂否,我們不論。但可以說,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如有其樂,其樂決不是以自然境界為可欲者所想象的那一種樂。以自然境界為可欲者所想象的那一種樂,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其是樂。不知其是樂,則對於他即不是樂。用另一套話說,凡以自然境界為可欲者,其所有的境界,必不是自然境界。他所想象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所有的樂,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並不能享受。例如,《莊子》所謂恬愉之樂,是比有自然境界較高的境界的人所想象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樂。其實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並不知有此種樂。既不知有此種樂,亦不能享受此種樂。對於在自然境界中的人說,即有恬愉之樂,此種樂也是“為他的”,而不是“為自的”。

先秦的道家所謂純樸或素樸,有時是說原始社會中的人的生活,有時是說個人的有似乎渾沌的境界。他們要使人返樸還淳,抱素守樸。他們說素樸而民性得矣。他們所謂性,即我們所謂才。人順其才,道家謂之得其性。先秦的道家讚美渾沌。《莊子·在宥》說:“萬物雲雲,各複其根。各複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莊子·應帝王》說渾沌的死,對於渾沌的死,頗致惋惜。他們讚美素樸,讚美在原始社會中的人,嬰兒及愚人的生活。用我們的話說,他們讚美自然境界,我們可以問,他們為什麼讚美自然境界?

有一個可能的回答是:自然境界是可欲的。自然境界是不是可欲的,我們不必討論。我們所需指出者,凡以自然境界為可欲者,其所說可欲之點,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並不知之。所以凡以此種境界為可欲者,都不是有此種境界的人,而是有較高境界的人。凡以此種境界為可欲者,必不是在此種境界中者。因其如亦在此種境界中,他亦不能知此種境界是可欲的。

海格爾所說“為自”與“為他”的分別,於此正可適用。如一事物有一種性質,而不自覺其有此種性質,則此種性質,對於它,雖是“在自的”,而不是“為自的”,隻是“為他的”。如一事物有一種性質,不但有此種性質,而且自覺其有此種性質,則其有此種性質,是“在自的”而且“為自的”。自然境界,如其是可欲的,則此可欲是“為他的”而不是“為自的”。因為在自然境界中的人,隻是順才或順習而行,他並不自覺他的境界是可欲的。我們常說:“亂世人不如太平犬。”此是亂世人所說的話。如在太平時,不但太平犬不知太平是可欲的,即太平人亦不知太平是可欲的。

或可說: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固不知其境界是可欲的,但於此種境界中,他可以有一種樂。《莊子·在宥》說:“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恬愉可以說是一種靜的樂。就社會的情形而言,在原始社會中的人,可以有此種樂。就個人的境界而言,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可以有此種樂。如其有此種樂,則先秦的道家所讚賞者,正是此種樂也。

於此我們說:在自然境界中的人,有一種樂否,我們不論。但可以說,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如有其樂,其樂決不是以自然境界為可欲者所想象的那一種樂。以自然境界為可欲者所想象的那一種樂,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其是樂。不知其是樂,則對於他即不是樂。用另一套話說,凡以自然境界為可欲者,其所有的境界,必不是自然境界。他所想象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所有的樂,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並不能享受。例如,《莊子》所謂恬愉之樂,是比有自然境界較高的境界的人所想象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樂。其實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並不知有此種樂。既不知有此種樂,亦不能享受此種樂。對於在自然境界中的人說,即有恬愉之樂,此種樂也是“為他的”,而不是“為自的”。

例如,我們在戰時,既憂空襲,又慮前線失利。有些人可以想:狗真快樂,它吃飽睡覺,無識無知,無許多憂慮。他們對狗可以如詩人所說:“樂子之無知。”不過他們若真成了狗,則以前他們所想象的那一種樂,馬上即沒有了。詩人說“樂子之無知”,但是狗並不樂其無知。於其無知中,如得到樂,其樂亦決不是詩人所想象的那一種樂。“樂子之無知”,詩人在詩中如此說則可。如有人以為真是如此,則他即陷入一種思想上的混亂。有許多人讚美耕織,歌頌漁樵。耕織漁樵,或亦有其樂,但其樂決不是讚美耕織,歌頌漁樵的人,所讚美歌頌的那一種樂。莊子在濠梁上見“鯈魚從容”,以為是魚之樂。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吾知之濠上也。”莊子以為他自己既因觀魚之從容而樂於濠梁之上,因可知魚亦必因此從容而樂於濠梁之下。但從容對於魚決不能有如其對於莊子那樣的意義。魚亦或有其樂,但其樂決不是莊子所想象的那一種樂。那一種樂隻是旁觀者的樂,對於魚說,是為他的,而不是為自的。所謂高人逸士,都是這一類的旁觀者。他們大都讚美自然界及自然境界。他們雖多讚美自然界,及自然境界,但他們的境界,卻都不是自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