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於生死有相當的覺解。對於生死有相當的覺解者,知自然為一般動物所預備的方法,以繼續其生命者,實隻能得一不死的動的影像。不死的動的影像,並不即是不死。人有子雖能繼續他的生命,但不能繼續他的意識。從個體的觀點來看,一個人是一個個體,他的子又是一個個體。他的子雖是他的子,但並不就是他。他可以以他自己為“我”,但隻能以他的子為“我的”。他是個體,他自覺他是個個體。他有他的個體的意識。他的個體的意識,是任何別人所不能知,而隻有他自己能知者,可以說是他的“獨”。就此方麵而言,生是一個人“我”的存在的繼續,他的“獨”的存在的繼續。死是一個人“我”的存在的斷滅,他的“獨”的存在的斷滅。由此方麵看,死是可怕的。

人對於生死的覺解,到此種程度者最是怕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對於生死雖有覺解,但尚未到此種程度。對於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生沒有很清楚的意義,死也沒有很清楚的意義。這並不是說,他於生時,不能有什麼活動。他亦可以有活動,並且可有很多的活動,不過他的活動都是順才或順習而行。所以他雖有活動,而對於許多活動,他並無覺解。他雖亦知他將來有死,但對於死,他並不預先注意,至少也是不預先憂慮。對於死所能有的後果,他了解甚少,他可以說有“赤子之心”。小孩子見人死,以為人死似不過是睡著不醒而已,或以為人死似不過是永遠不能吃飯而已。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對於死的了解,雖不必即如此地天真,然亦是天真的。對於死的了解,既如此地少,所以他亦不知怕死。他不知怕死與一般動物不知怕死不同。一般動物不知怕死,是因為它不知有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怕死,是因為不知死之可怕,如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者。

不知怕死者,雖亦可不受死的威脅,但不能有不受死的威脅之樂。因為他不受死的威脅,乃是由於他的覺解的不及。他本不知死之可怕,所以他雖不受死的威脅,而不能有不受死的威脅之樂。他不受死的威脅,可以說是“為他的”,而不是“為自的”。《莊子·大宗師》說:“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道家常將自然境界與天地境界相混。此所說“真人”,但就其不知說,此所說的境界是一種自然境界。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怕死。所以他亦不有目的地、有計劃地,設法對付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一切行為,都是“為我”,死是“我”的存在的斷滅,所以在功利境界中的人,最是怕死。他們有目的地、有計劃地,設法對付死。他們對付死的辦法約有四種。

人對於生死有相當的覺解。對於生死有相當的覺解者,知自然為一般動物所預備的方法,以繼續其生命者,實隻能得一不死的動的影像。不死的動的影像,並不即是不死。人有子雖能繼續他的生命,但不能繼續他的意識。從個體的觀點來看,一個人是一個個體,他的子又是一個個體。他的子雖是他的子,但並不就是他。他可以以他自己為“我”,但隻能以他的子為“我的”。他是個體,他自覺他是個個體。他有他的個體的意識。他的個體的意識,是任何別人所不能知,而隻有他自己能知者,可以說是他的“獨”。就此方麵而言,生是一個人“我”的存在的繼續,他的“獨”的存在的繼續。死是一個人“我”的存在的斷滅,他的“獨”的存在的斷滅。由此方麵看,死是可怕的。

人對於生死的覺解,到此種程度者最是怕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對於生死雖有覺解,但尚未到此種程度。對於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生沒有很清楚的意義,死也沒有很清楚的意義。這並不是說,他於生時,不能有什麼活動。他亦可以有活動,並且可有很多的活動,不過他的活動都是順才或順習而行。所以他雖有活動,而對於許多活動,他並無覺解。他雖亦知他將來有死,但對於死,他並不預先注意,至少也是不預先憂慮。對於死所能有的後果,他了解甚少,他可以說有“赤子之心”。小孩子見人死,以為人死似不過是睡著不醒而已,或以為人死似不過是永遠不能吃飯而已。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對於死的了解,雖不必即如此地天真,然亦是天真的。對於死的了解,既如此地少,所以他亦不知怕死。他不知怕死與一般動物不知怕死不同。一般動物不知怕死,是因為它不知有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怕死,是因為不知死之可怕,如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者。

不知怕死者,雖亦可不受死的威脅,但不能有不受死的威脅之樂。因為他不受死的威脅,乃是由於他的覺解的不及。他本不知死之可怕,所以他雖不受死的威脅,而不能有不受死的威脅之樂。他不受死的威脅,可以說是“為他的”,而不是“為自的”。《莊子·大宗師》說:“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道家常將自然境界與天地境界相混。此所說“真人”,但就其不知說,此所說的境界是一種自然境界。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怕死。所以他亦不有目的地、有計劃地,設法對付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一切行為,都是“為我”,死是“我”的存在的斷滅,所以在功利境界中的人,最是怕死。他們有目的地、有計劃地,設法對付死。他們對付死的辦法約有四種。

第一種辦法是求避免死。例如,秦皇漢武都是蓋世英雄,做了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們的境界,都是功利境界。他們的事業越大,他們越不願他們的“我”失其存在,他們越不願死。《晏子春秋》及《韓詩外傳》說:“齊景公遊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秦皇漢武的晚年,大概都有這種情感。所以他們都用方士,求長生藥。所謂“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他們費很大的力,以求避免死,不過結果還是“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李白《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