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生活留下遺憾和後悔,我們應該盡可能抓住一切改變生活的機會。--俞敏洪俞敏洪曾經講了一句很幽默的話:地球是運動的,所以人不會永遠處在倒黴的位置。這讓人想起了他在北大的“被迫跳槽”:俞敏洪因為在外麵辦的培訓班風頭太勁,北大校方以打著北大的名義私自辦學,影響教學秩序為理由,給了俞敏洪一個嚴重處分。後來,俞敏洪就從北大跳槽了,大家都認為處分對俞敏洪而言算不上什麼大事,但是令俞敏洪很難堪的卻是處分之前校方事先並沒有和俞敏洪作過任何溝通,他沒有作好心理準備。當時北大曾經有過規定,對教師的處分不予公開,因為教師要給學生上課,在學生麵前最重要的是尊嚴。而北大卻在俞敏洪這裏破了規矩,這個處分決定在廣播裏連續播了三天,北大有線電視連續播了半個月,處分布告在北大消息集散地“著名的三角地櫥窗”裏鎖了一個半月。所以,俞敏洪當時的跳槽還是屬於“被迫”的,他曾經坦言,當時自己充滿了怨恨,當然現在的俞敏洪對此充滿了感激。他後來不止一次地表示:“如果一直在北大混下去,現在可能是北大英語係的一個副教授。”俞敏洪可以很釋然地看待自己當年的心態,但在當時他所承受的壓力卻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畢竟,在那個時代,作出辭職決定並不像今天這樣容易,尤其是高校教師,那在當時絕對是人們夢寐以求的“鐵飯碗”。有人對俞敏洪的辭職感到不解,在他們看來,俞敏洪完全可以忍氣吞聲地在北大繼續待下去。但是俞敏洪卻選擇了置之死地而後生,自己斷了自己的“後路”,開始走上了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路。也許,他已經堅信了自己的希望,最終選擇辭職是因為辦培訓班的經曆使自己清楚地認識到了在做培訓和教師之間,前者的發展機會無疑更多一些,至少在收入上如此。當時俞敏洪的月工資不過120元,而在外講課的收入卻遠遠高於工資,兩者之間高下立分。對於辦培訓班這樣一個看似困難重重、實際上前途無限的機會,已經認準了這條路的俞敏洪已經選擇了迎接挑戰。當然,道路曾經是曲折的,為了招生,不管天氣有多冷,俞敏洪騎著自行車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刷廣告。手凍麻了,依然隻有自己焐暖自己的雙手。以至於多年後,新東方人還會談到俞敏洪有電線杆情結,因為新東方是靠他在電線杆上一張一張貼廣告貼出來的。後來,曾經因為市政建設,來人要拆新東方外麵的兩根電線杆,俞敏洪急了,死活不讓拆,最後花了7萬元才保下那兩根電線杆。所以,對於很多在跳槽中迷茫的職場人來說,無論自己處於什麼樣的情況,都不應該放棄希望。當然,也不要讓自己的坎坷浪費掉,一定要努力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馬上步入正軌,找到屬於自己的輝煌。兩次酒會讓嚴黎明“間接失業”了。一次是他給公司其他部門同事敬酒,說了一句“我代表人力資源部……”當時嚴黎明沒有注意到背後的那雙眼睛,他的女領導站在嚴黎明的背後,拉長著臉說:“你都能代表人力資源部了,我就不用發言了。”當時的嚴黎明當作了一句玩笑話,沒有注意到領導給他的暗示。後來還有一次酒會,女領導帶他見客戶,可是客戶往往會把那個女領導當成嚴黎明的下屬,而嚴黎明往往也不主動解釋,讓女領導很尷尬。果然,幾次的經曆,讓女領導決意要撤換他。嚴黎明從邊緣化走到了自動辭職的地步。嚴黎明痛苦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在公共場所一定要維護領導的麵子,不要在這些細枝末節上搞壞自己和領導的關係。後來,他經過輾轉找到了一家公司做助理,這一次,他還是給一個女領導做助理。有一天,他按女領導的要求給另一位領導送資料,結果資料送錯了,女領導一反常態,對他大發雷霆。如果是曾經的他,一定會拍案而起,但是他沒有。後來,他慢慢懂得了其中的奧妙,接收材料的領導是出了名的“小心眼”,如果等到他再算回頭賬,那自己可能就要吃大苦頭了。而女領導趁他還在氣頭上,當麵又責又罵,那位領導反而不好意思再說什麼了。上一次的跳槽,讓他懂得了公眾場合尊重領導的同時,也收獲了敏銳的職場觸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