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的成分,當然也和別的海邊高山一樣,不外乎是些岩石泥沙樹木泉水之屬;可是它的特異處,卻又奇怪得很,似乎有一位同神話裏老出來的藝術巨人,把這些大石塊,大泥沙,以及樹木泉流,都按照了多樣合致的原理,細心堆疊起來的樣子。
坐汽車而出東城,三十分鍾就可以到鼓山腳下的白雲廨門口;過閩山第一亭,涉利見橋,拾級盤旋而上,穿過幾個亭子,就到半山亭了;說是半山,實在隻是到山腰湧泉寺的道路的一半,到最高峰的山力山則———俗稱卓頂———大約總還有四分之三的路程。走過半山亭後,路也漸平,地也漸高,回眸四望,已經看得見閩江的一線橫流,城裏的人家春樹,與夫馬尾口外,海麵上的浩蕩的煙嵐。路旁山下,有一座偉大的新墳,深藏在小山的懷裏,是前主席楊樹壯的永眠之地;過更衣亭,放生池後,湧泉寺的頭山門牌坊,就遠遠在望了,這就是五代時閩王所創建的閩中第一名刹,有時候也叫作鼓山白雲峰湧泉院的選佛大道場。湧泉寺的建築布置,原也同其他的佛地叢林一樣,有頭山門,二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大殿,藏經樓,方丈室,僧寮客舍,戒堂,香積廚等等,但與別的大寺院不同的,卻有三個地方。第一,是大殿右手廂房上的那一株龍爪鬆;據說未有寺之先,就有了這一株樹,那麼這棵老樹精,應該是五代以前的遺物了,這當然是隻好姑妄聽之的一種神話;可是鬆枝盤曲,蒼翠蓋十餘丈周圍,月白風清之夜,有沒有白鶴飛來,我可不能保,總之以軀幹來論它的年紀,大約總許有二三百歲的樣子。第二,裏麵的一尊韋馱菩薩,係蹺起了一隻腳,坐在那裏的。關於這鎮坐韋馱的傳說,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故事,現在隻能含混的重述一下,作未曾到過鼓山的人的笑談,因為和尚講給我聽的話,實際上我也聽不到十分之二三,究竟對與不對,還須去問老住鼓山的人才行。
從前,一直在從前,記不清是那一朝的那一年了,福建省鬧了水荒呢也不知旱荒;有一位素有根器的小法師,在這湧泉寺裏出了家,年齡當然還隻有十一二歲的光景。在這一個食指眾多的大寺院裏,小和尚當然是要給人家虐待,奚落,受欺侮的。荒年之後,寺院裏的齋米完了,本來就待這小和尚不好的各年長師兄們,因為心裏著了急,自然更要虐待虐待這小師弟,以出出他們的氣。有一天風雨雷鳴的晚上,小和尚於吞聲飲泣之餘,雙眼合上,已經朦朧睡著了,忽而一道紅光,照射鬥室,在他的麵前,卻出現了那位金身執杵的韋馱神。他微笑著對小和尚說:“被虐待者是有福的,你明天起來,告訴那些虐待你的眾僧侶罷,叫他們下山去接收穀米去;明天幾時幾刻,是有一個人會送上幾千幾百擔的米來的。”第二天天明,小和尚醒了,將這一個夢告訴了大家;大家隻加添了些對他的揶揄,那裏能夠相信?但到了時候,小和尚真的絕叫著下山去了,年紀大一點的眾僧侶也當作玩耍似的嘲弄著他而跟下了山。但是,看呀!前麵起的灰塵,不是運米來的車子麼?到得山下,果然是那位城裏的最大米商人送米來施舍了。一見小和尚合掌在候,他就下車來拜,嘴裏還喃喃的說,活菩薩,活菩薩,南無阿彌陀佛,救了我的命,還救了我的財。原來這一位大米商,因鑒於饑饉的襲來,特去海外販了數萬斛的米,由海船運回到福建來的。但昨天晚上,將要進口的時候,忽而狂風大雨,幾幾乎把海船要全部的掀翻。他在艙裏跪下去熱心祈禱,隻希望老天爺救救他的老命。過了一會,霹靂一聲,桅杆上出現了兩盞紅燈,紅燈下更出現了那一位金身執杵的韋馱大天君。怒目而視,高聲而叱,他對米商人說:“你這一個剝削窮民,私販外米的奸商,今天本應該絕命的;但念你祈禱的誠心,姑且饒你。明朝某時某刻,你要把這幾船米的全部,送到鼓山寺去。山下有一位小法師合掌在等的,是某某菩薩的化身,你把米全交給他罷!”說完不見了韋馱,也不見了風雲雷雨,青天一抹,西邊還現出了一規殘夜明時的月亮。
鼓山的成分,當然也和別的海邊高山一樣,不外乎是些岩石泥沙樹木泉水之屬;可是它的特異處,卻又奇怪得很,似乎有一位同神話裏老出來的藝術巨人,把這些大石塊,大泥沙,以及樹木泉流,都按照了多樣合致的原理,細心堆疊起來的樣子。
坐汽車而出東城,三十分鍾就可以到鼓山腳下的白雲廨門口;過閩山第一亭,涉利見橋,拾級盤旋而上,穿過幾個亭子,就到半山亭了;說是半山,實在隻是到山腰湧泉寺的道路的一半,到最高峰的山力山則———俗稱卓頂———大約總還有四分之三的路程。走過半山亭後,路也漸平,地也漸高,回眸四望,已經看得見閩江的一線橫流,城裏的人家春樹,與夫馬尾口外,海麵上的浩蕩的煙嵐。路旁山下,有一座偉大的新墳,深藏在小山的懷裏,是前主席楊樹壯的永眠之地;過更衣亭,放生池後,湧泉寺的頭山門牌坊,就遠遠在望了,這就是五代時閩王所創建的閩中第一名刹,有時候也叫作鼓山白雲峰湧泉院的選佛大道場。湧泉寺的建築布置,原也同其他的佛地叢林一樣,有頭山門,二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大殿,藏經樓,方丈室,僧寮客舍,戒堂,香積廚等等,但與別的大寺院不同的,卻有三個地方。第一,是大殿右手廂房上的那一株龍爪鬆;據說未有寺之先,就有了這一株樹,那麼這棵老樹精,應該是五代以前的遺物了,這當然是隻好姑妄聽之的一種神話;可是鬆枝盤曲,蒼翠蓋十餘丈周圍,月白風清之夜,有沒有白鶴飛來,我可不能保,總之以軀幹來論它的年紀,大約總許有二三百歲的樣子。第二,裏麵的一尊韋馱菩薩,係蹺起了一隻腳,坐在那裏的。關於這鎮坐韋馱的傳說,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故事,現在隻能含混的重述一下,作未曾到過鼓山的人的笑談,因為和尚講給我聽的話,實際上我也聽不到十分之二三,究竟對與不對,還須去問老住鼓山的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