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遊滴瀝之五(2 / 3)

屏山東南下的一區山地,南為冶山,再南為將軍山,是古代閩中衙署府第的中樞。無諸建國,都即在此;晉守嚴高的刺史衙署,也就在這裏。唐為都督府衙,又為觀察使衙,又為威武軍衙。閩王審知建牙開府,造文德殿、長春宮、紫薇宮、東華宮、躍龍宮、明威殿的地方,原全在這些低山淺阜的中間。其後王氏父子兄弟的荒淫流血,錢氏納土歸宋後之創置清和堂、垂拱殿,元之行中書省,明的布政使司,也都在這些地方,所以屏山古時又有越王山之稱。再南下去,是山坡的尾閭了,現在的那座鼓樓所在的地方,就是唐觀察使元錫建置之威武軍門;宋元以後,屢毀屢建;明宣德年間,禦史方端命僧了心募修之後,更名全閩第一樓。所謂造三獅以製五虎,或隻開左門出入等傳說,當自這時候起的無疑。

總之,屏山雄鎮北城,大有南麵垂拱的氣象,所以曆代衙署,鹹集於此。現在則王都舊府,卻隻剩了衰草斜陽,陸軍被服廠、科學館、惠兒院、乾元寺,以及許多摧毀的空房,分占據了這一圈地麵。上去在西北的半山中,建有許多新式的平樓房屋,係省府縣政人員訓練之處。再上去,革命紀念碑先烈墓等,縱橫的立著,桃花千樹,更散點在斷碑殘碣的中間;當碉堡下半裏的地方,且有石砌的七星缸一簇,埋在青草碎石裏,想係北鬥七星之遺意,或者是用以來鎮壓火患的也說不定。

屏山亦即越王山的妙處,是在它的能西眺閩江上遊,如洪塘橋以上的風景;登碉樓而北望,蓮花峰以下的亂山起伏,又像是萬馬千軍,南馳赴海的樣子。若在陰雨初霽,殘陽欲落的時候,去登高一望,包管你立不上十五分鍾,就會得愴然而淚下,因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天地悠悠之念,唯在這北門管鑰的越王台上,感覺得最切。登其他二山之巔,則所見者,唯民房塔影,與日夜的江流船隻而已,和煦繁華,仿佛是坐在春風懷裏,一種溫柔軟感,與在屏山上所感得的哀思愁緒,截然的不同。

省城東南角的於山,別名九仙山,因傳說中有何氏兄弟九人修煉於此(兄弟各養一鯉,後各成龍飛去,解化於九鯉湖中)之故。據說,高有一百五十步,周回三百一十步。《閩中記》上又說,越王無諸,九日宴集茲山,有大石樽尚存。所以又名九日山。山的最高峰,名鼇頂峰,在火神廟熒星祠南,是宋狀元陳誠之讀書處;後來在山的南麓開了一所書院,取名鼇峰,想來總就在影射著這件事。山前山後,寺院道觀,不計其數,而規模最大,香火也最旺盛的,當推東麵斜坡上的那一座九仙觀。舊誌上所說的磊老岩、躍馬岩、喜雨台、仙人床、金鎖園、杏壇、棋盤石、醉鄉石、九日台、石門、龍舌泉,以及攬鼇亭、倚鼇軒等等古跡,都在九仙觀之西南北的三麵,因為山本不高不大,所以許多奇名怪石的名勝,大抵總在五十步百步之間。而正德間太監尚春,於宋丞相陳自強宅假山取來的三石,現在還直立在平遠台的門外,旁邊兩石上所刻“景元春”三字,仍舊是鮮明得同前日刻出的一樣。

於山山上,最值得登臨懷念的,是山西麵的一座戚公祠,祠裏頭的一所平遠台。明參將戚繼光,大敗倭寇回來,曾宴士卒於此。至今戚公祠內,供奉著的一張彬彬儒雅的戚將軍像,還是為福州全郡人士所崇拜景仰的唯一峴山碑。祠中的醉石一方,因為戚公醉後,曾經在此坐臥休息過的,遊人過境,個個都脫帽致敬,浩歎著現代良將的不多。關於戚參將的軼聞故事,以及民間遺愛的證明,如思兒亭、慘惻橋、光餅、征東餅之類,流傳在福州界隈的很多很多,將來想做一篇詳細一點的《戚將軍傳》來紀念這位民族大英雄,所以在這裏隻能簡單的一提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