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遊滴瀝之五(3 / 3)

於山的好處,是在它的接近城市,遙揖閩江,而鼓山嵐翠,又近逼在目前。你若於飯後省下三十分鍾工夫,從東麵九曲亭邊慢慢地走上山去,在大榕樹下立它片時半刻,看看城市的繁華,看看山川的蒼翠,一定會感到積食俱消,雙眸清醒;而正因為俯拾即是市場之故,所以又不至於有厭離人世,想一個人去羽化而登仙。我故而常對人說,快活的時候,可以去上上於山,拜拜戚將軍的遺像,因為在於山上所感到的氣氛,是積極的,入世的,並沒有那一種遺世獨立的佛徒們的悲觀色彩。

城內和於山東西對峙的,是西南角上的一簇烏石。因為烏石山來得高大一點,所以照堪輿家說來,右強左弱,往往有關氣運。唐鹹通中侯官令薛逢,與神光僧靈觀遊此,創亭山側,刻“薛老峰”三字於石上;五代開運元年,雷雨大作,“薛老峰”三字倒立,是年閩亡,就是一個應驗。但是將這些風水地理之說丟開,照我們常人的意思來說,覺得烏石山的所以得勝過於山的地方,就在它的高大靈奇,可以擴充視野。這山在唐天寶時,曾奉敕改稱過閩山;宋熙寧初,光祿卿程師孟知福州,謂此山登覽之勝,敵得過道家的蓬萊方丈,所以又稱作了道山。山頂最高處,是淩霄台的遺址,東下是香爐峰、金剛跡、浴鴉池、初陽頂、華嚴岩、般若台等名勝了;而舊時祀唐處士周樸的剛顯廟,祀明督學宗子相的宗公祠等,現在卻沒有了蹤影。

烏石山之秀,是在山頭的那些怪石。如香爐峰的奇岩千丈,對辟兩開,千年不動,永鎮山巔,從遠處瞭望過去,因日光雲影的遷移,往往會幻變作種種的形象。到了身涉其巔,爬上這些大石塊去向四邊一望,又像是腳不著土,飄飄然如騰雲駕霧,身子在飛翔的樣子。像這樣秀麗的一支大石山,從前自然有不少的寺院,現在也自然要都被人家侵占去建別墅了。山的南麵,有省立的師範學校一所,盤據的地位最大最好;稍東是沈文肅公祠堂,再東是私人的別業之類;南麵上山的大道頂邊,卻直到現在也還有幾個坍敗得不堪的廟宇存著,在那裏點綴名山,標示沒落。關於烏石山周圍的古跡名區,寺觀金石,以及名宦僧道的寄跡題詩,本有一部《烏石山誌》在那裏,我可以不必再來抄錄。我隻想說一說我每次登烏石山的時候,所感到的,總是一種清空之氣。這一種感覺的由來,大約是因眺望西門南門外的平野,與洪塘鄉的水勢而得。記得元藍智遊烏石道山亭時曾寫過一詩,特為抄在這裏,以表示我的同感:

江國涼風白燕初,道山秋色野亭虛,

天連野水蓬萊近,霜落汀洲橘柚疏。

北望每懷王粲賦,南遊空上賈生書,

四郊但願休戎馬,獨客何妨老釣魚。

福州名勝,於三山之外,還有雙塔二橋諸大寺等等,這一回是記不完了,所以隻能暫時擱下了再說。

五月十五日

原載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宇宙風》半月刊第十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