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遊日記(1 / 3)

車入新昌界後,沿東港走了一段,至拔茅班竹而漸入高地,回旋曲折,到大橋頭,嶺才繞完。問之建築工人,這叫什麼嶺,工頭說是衛士(或圍寺)嶺,不知是哪兩字,他日一翻《新昌縣誌》,當能查出。在這衛士嶺上,已能夠遠遠望見天姥山峰天台山脈了,過關嶺,在天台山中穿嶺繞過,始入天台界。文伯姓王,我姓鬱,初入天台山境,隻見清溪回繞,與世隔絕,自然也生了些邪念,但身入山中,前從遠處看見的山峰反而不見了,所以就唱出了兩句山歌:“山到天台難識麵,我非劉阮也牽情。”知昨天在湖上,文伯曾向霞作過諧謔說:

“明兒我們倆要扮作劉晨阮肇,合唱一出上天台了,你怕也不怕。”

午後四時,渡清溪,望赤城山,至天台縣城東北之國清寺宿。寺為隋時智者禪師所手創,因禪師不及見寺成,隻留一隱語說:“寺若成,國即清”,故名。規模宏大,僧眾繁多,且設有佛學研究所一處,每日講經做功課不輟,真不愧是一座天台正宗發源地的大叢林。來陪我們吃夜飯的法師華清,亦道貌秀異,有點象畫裏的東坡。

這一晚,隻看了些寺裏的建築,和伽藍殿外的一株隋梅,及豐於橋溪上的半溪明月,八點多鍾,就上床睡了。

二十四日(九月十七),星期三,晴爽。晨七時上轎,去方廣寺看“石梁飛瀑”。

初出寺門,向東向北,沿山溪渡嶺過去,朝日方照在穀這一麵的山頭。

溪水衝擊聲不斷,想係石梁小弱弟日夜啼號處。兩岸山色也蒼翠如七八月時,間有紅葉,隻染成了一二分而已。溪盡山亦一轉,又上一條小嶺。小嶺盡,前麵又是高山,山上有路亭在脊背,仰望似在天上;一條越嶺的石級路,筆直筆直的穿在這路亭下高山的當中,問之轎夫,說這是金地嶺,是去華頂寺方廣寺必經之路;不得已隻好下轎來攀援著走上嶺去。幸而今晨出發的時候,和尚送給了兩枝萬年藤杖擺在轎子裏,到了金地嶺的半當中,才覺得這藤杖真有意想不到之效力了。

到了金地嶺頭,上麵卻是一大平阪。人家點點,村落田疇,都分布得非常勻稱。田稻方熟,金黃尚未割起。回頭一望來處,千丈的穀底,有溪流,有遠樹;遠有國清寺門前的那枝高塔——傳說是隋時的塔——也看得清清楚楚。再向西遠望,是天台縣城西北的鄉間,始豐溪與清溪灌流的地域,亦就是我們昨天汽車所經過的地方了。嶺上的路,成了三枝,一枝是我們的來路,一枝向東偏南,望佛隴下太平鄉的台底是高明寺(立在嶺上寺看得很明白),一枝朝北,再對高山峻嶺走去,經寒風闕、陳田洋等處,可到龍王堂,是東去華頂寺,西北至方廣萬年寺的大道。

金地嶺頭,樹叢裏有一個真覺寺,寺門外立有元和四年的唐碑一塊,寺內大殿裏保存著一座智者大師真身的骨塔,相傳大師於隋開皇十七年圓寂於新昌大佛寺後,他的徒眾搬遺蛻來葬於此地的;傳說中的定光禪師在夢中向智者大師招手之處,亦即在這嶺頭的一大岩石上,現稱作“招手岩”者是。

車入新昌界後,沿東港走了一段,至拔茅班竹而漸入高地,回旋曲折,到大橋頭,嶺才繞完。問之建築工人,這叫什麼嶺,工頭說是衛士(或圍寺)嶺,不知是哪兩字,他日一翻《新昌縣誌》,當能查出。在這衛士嶺上,已能夠遠遠望見天姥山峰天台山脈了,過關嶺,在天台山中穿嶺繞過,始入天台界。文伯姓王,我姓鬱,初入天台山境,隻見清溪回繞,與世隔絕,自然也生了些邪念,但身入山中,前從遠處看見的山峰反而不見了,所以就唱出了兩句山歌:“山到天台難識麵,我非劉阮也牽情。”知昨天在湖上,文伯曾向霞作過諧謔說:

“明兒我們倆要扮作劉晨阮肇,合唱一出上天台了,你怕也不怕。”

午後四時,渡清溪,望赤城山,至天台縣城東北之國清寺宿。寺為隋時智者禪師所手創,因禪師不及見寺成,隻留一隱語說:“寺若成,國即清”,故名。規模宏大,僧眾繁多,且設有佛學研究所一處,每日講經做功課不輟,真不愧是一座天台正宗發源地的大叢林。來陪我們吃夜飯的法師華清,亦道貌秀異,有點象畫裏的東坡。

這一晚,隻看了些寺裏的建築,和伽藍殿外的一株隋梅,及豐於橋溪上的半溪明月,八點多鍾,就上床睡了。

二十四日(九月十七),星期三,晴爽。晨七時上轎,去方廣寺看“石梁飛瀑”。

初出寺門,向東向北,沿山溪渡嶺過去,朝日方照在穀這一麵的山頭。

溪水衝擊聲不斷,想係石梁小弱弟日夜啼號處。兩岸山色也蒼翠如七八月時,間有紅葉,隻染成了一二分而已。溪盡山亦一轉,又上一條小嶺。小嶺盡,前麵又是高山,山上有路亭在脊背,仰望似在天上;一條越嶺的石級路,筆直筆直的穿在這路亭下高山的當中,問之轎夫,說這是金地嶺,是去華頂寺方廣寺必經之路;不得已隻好下轎來攀援著走上嶺去。幸而今晨出發的時候,和尚送給了兩枝萬年藤杖擺在轎子裏,到了金地嶺的半當中,才覺得這藤杖真有意想不到之效力了。

到了金地嶺頭,上麵卻是一大平阪。人家點點,村落田疇,都分布得非常勻稱。田稻方熟,金黃尚未割起。回頭一望來處,千丈的穀底,有溪流,有遠樹;遠有國清寺門前的那枝高塔——傳說是隋時的塔——也看得清清楚楚。再向西遠望,是天台縣城西北的鄉間,始豐溪與清溪灌流的地域,亦就是我們昨天汽車所經過的地方了。嶺上的路,成了三枝,一枝是我們的來路,一枝向東偏南,望佛隴下太平鄉的台底是高明寺(立在嶺上寺看得很明白),一枝朝北,再對高山峻嶺走去,經寒風闕、陳田洋等處,可到龍王堂,是東去華頂寺,西北至方廣萬年寺的大道。

金地嶺頭,樹叢裏有一個真覺寺,寺門外立有元和四年的唐碑一塊,寺內大殿裏保存著一座智者大師真身的骨塔,相傳大師於隋開皇十七年圓寂於新昌大佛寺後,他的徒眾搬遺蛻來葬於此地的;傳說中的定光禪師在夢中向智者大師招手之處,亦即在這嶺頭的一大岩石上,現稱作“招手岩”者是。

在金地嶺頭西北的一大村落,俗稱“塔頭村”,因為真覺寺的俗名是塔頭寺,所謂“塔頭”者,係指智者大師的骨塔而言;鄉人無智,謂國清寺前之塔,係一夜中由仙人移來,塔身已安置好了,隻少一塔頭,仙人移塔頭到此,金雞唱了,天已將亮,不得已就隻能棄塔頭於此地;現在上國清寺前那枝塔中去向天一望,頂上果有一個圓洞,看得出天光,象是無頂的樣子;而金地嶺,俗名也叫作“金雞嶺”;不過鄉人思慮未周,對於塔頭東麵的那條銀地嶺,卻無法編入到他們的神話裏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