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的腳步突然慢下來,他悲哀地發現他的心沒那麼硬。
法比·阿多那多六歲時,父母在傳教途中染了瘟疫,幾乎同時死去,母親這詞的意義對於他是阿婆。叫是叫阿婆,其實阿婆比他母親隻大幾歲,阿婆是從他生下來就抱他、背他的人。阿婆又鬆又軟的大奶子是他童年的溫柔鄉,隻要一靠著它們,他就安然入睡。父母去世後,他的真阿婆來到中國。外祖母是個穿一身黑、又高又大、滿頭卷發的女人,他躲在他的中國阿婆身後,怎麼也不敢跟他的親阿婆行見麵禮。外祖母是來帶他回美國去的,鄉鎮上一個中學教員艱難地給雙方做翻譯,法比聽了這個噩耗後偷偷逃跑了。
那是稻子剛剛打下的時節,到處都有稻草垛可藏。夜裏法比溜回阿婆的草房,摘下阿婆晾在草簷下的老菱幹、年糕幹,帶回稻草垛給自己開飯。阿婆養的十二隻麻花鴨在哪裏下蛋,法比都知道。法比總是在阿婆去河邊拾鴨蛋前把鴨蛋截獲,磕開生喝。當阿婆察覺自己的東西不斷丟失是因為家賊,心裏便有數了,寡婦阿婆何嚐沒有私心,想留住法比?
法比的外祖母清理了女兒女婿的遺產,變賣了能變賣的家具衣物,徒勞地等了法比半個月,最後受不了中國江北村莊的飯食、居住、如廁和蚊蚋,終於放棄了帶外孫回國的計劃,跟阿婆所在村的族長說,一旦找到法比,一定請鄉鎮那位中學教員用英文給她寫信,她再來接他。
但法比的外祖母從此沒收到任何來自中國江北農村的信。到了法比成人時,他暗自為自己兒時的重情和任性後悔過,那是他被英格曼神甫收為神學院學生的時候。法比的親外祖母離開後,法比跟阿婆一起去投奔阿婆的一個遠房親戚,這位親戚是法比父母的朋友,也是他把阿婆介紹給法比父母做幫傭的。阿婆從此便為這個親戚漿洗打掃,法比和這家的少爺們同吃同住。當十七歲的法比從揚州的教會中學畢業,正逢英格曼神甫到學校演講,神甫對法比這個長著西方人麵孔的中國少爺非常好奇,主動和法比攀談起來,在英格曼神甫離開揚州回南京的時候,替他拎行李的,就是法比·阿多那多,他是在英格曼神甫微笑著從講台上走下來,走向自己的時候才意識到,他十七歲的生命那麼孤獨,他永遠不可能是個中國人。英格曼神甫優雅淡定的風度像他的口才和知識一樣,在一小時內收服了年輕的法比,他這才悟到自己從來就不甘心做一個中國人。他也明白,英格曼神甫對他親和也是因為他是個西方人,神甫似乎暗示他,讓法比接著混在中國人裏,繼續做中國人就糟蹋了他。英格曼和法比交談著,像馬群裏立著兩隻偶遇的駱駝,一見如故,惺惺相憐。
法比從南京神學院畢業後,在神學院兼任教授的英格曼神甫為法比申請了獎學金,去美國進修三年。法比找到了他在美國的一整個家族,有了長幼一大群親戚。他在跟他們團圓時把頭皮都抓破了;他一緊張不安頭皮就會爬滿螞蟻般的癢。這時他發現自己也做不了美國人,他覺得跟美國親戚們熱絡寒暄的是一個假法比,真法比瑟縮在內心,數著分秒盼望這場曆史性血緣大會晤盡早結束。
他輕輕敲了敲英格曼神甫起居室的門,英格曼請他進去。神甫跟法比的關係一直完好地保持在初次見麵的狀態,沒有增進一度親密,英格曼神甫假如是你的隔壁鄰居,他會在頭次見麵時親切真誠地跟你說:“認識你真好!”但幾十年鄰居做下來,他也還是“認識你真好”!他可以讓熟識感凝固,讓情誼不生長也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