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帝王將相,寧有種乎(1 / 3)

要不是黃巾起義,就不會有三國的故事,也可能就沒有南京的故事。孫權的這一份家業從父兄那裏繼承,而孫權父兄的家底,與曹操和劉備一樣,都是從清剿黃巾軍開始。黃巾軍在,大家一起清剿,黃巾軍沒有了,清剿過黃巾軍的軍閥,又開始互相清剿。因此三國鼎足,不僅與赤壁大戰有關,而且和黃巾起義互為因果。黃巾起義造成了亂世英雄起四方,擁兵自重群雄割據成為常態。當時社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不停地走馬換將,你方唱罷我登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隻有爭來爭去的地盤,隻有用來看家的根據地。龍盤虎踞從來都是說說而已,事實上,大家都不把“治所”看得很重,曹操便說過這樣的話:

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

孫權顯然也很讚成曹操的觀點,他最初隻是遷治南京,既沒有想到會再也離不開這裏,更不會想到還要在這裏建都。事實上,他不止一次做過遷徙治所的努力,一度又曾遷治武昌,後來又不得不再遷了回來。孫權親手栽下了南京這棵樹苗,最後把自己也埋在了這裏。黃龍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史稱“吳大帝”或“吳太祖”。值得強調的一點,孫權並不是在南京稱帝,而是在當時的武昌今天的鄂州,他在那裏定都,在那裏廣告天下,宣布自己要做皇帝,改年號為黃龍元年。就在做了皇帝的當年,他把首都又遷回了南京。

事實的真相是,南京的這個“首都”,從一開始就是從別的地方遷過來。稱帝前孫權隻是“吳王”,從權力上來看,“吳王”和“吳帝”也沒太大差別,殊不知一旦稱帝,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在中國文化中,一字之差,天壤之別。需要再特別強調的是,南京作為六朝古都的曆史,正是從這一年才正式開始計算。為什麼呢,因為必須從孫權當皇帝的時候開始,才能列入正史,才算名正言順。

三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間段,在此之前,教科書上寫著“夏商周”,寫著“春秋和戰國”,寫著“秦漢”,總的發展趨勢,就是從統一走向分裂,從分裂走向統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管怎麼說,秦滅六國是大勢所趨。秦始皇被稱為天下第一皇帝,這個第一,自封也好,別人尊稱也好,如果沒有後來的生亂,沒有後來的異姓改朝換代,一個接著一個繼續,大家真習慣了,也順理成章,就像英國或日本的王室那樣,千秋萬代傳承下來。

皇帝輪流做絕對是後來人的想法,在三國之前,大家心目中皇帝是法定的,人們不會去爭那個帝位。

三國以後在南京編撰的《千字文》,開始顛覆人的三觀,開始灌輸改朝換代思想。“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好像改朝換代已經天經地義,好像隻要有那個可能,誰都可以當上皇帝。所謂“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西遊記》裏孫悟空大鬧天宮,鬧得天翻地覆,他的豪言就是請玉皇大帝讓路,把皇帝老兒的寶座乖乖地交出來:

要不是黃巾起義,就不會有三國的故事,也可能就沒有南京的故事。孫權的這一份家業從父兄那裏繼承,而孫權父兄的家底,與曹操和劉備一樣,都是從清剿黃巾軍開始。黃巾軍在,大家一起清剿,黃巾軍沒有了,清剿過黃巾軍的軍閥,又開始互相清剿。因此三國鼎足,不僅與赤壁大戰有關,而且和黃巾起義互為因果。黃巾起義造成了亂世英雄起四方,擁兵自重群雄割據成為常態。當時社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不停地走馬換將,你方唱罷我登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隻有爭來爭去的地盤,隻有用來看家的根據地。龍盤虎踞從來都是說說而已,事實上,大家都不把“治所”看得很重,曹操便說過這樣的話:

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

孫權顯然也很讚成曹操的觀點,他最初隻是遷治南京,既沒有想到會再也離不開這裏,更不會想到還要在這裏建都。事實上,他不止一次做過遷徙治所的努力,一度又曾遷治武昌,後來又不得不再遷了回來。孫權親手栽下了南京這棵樹苗,最後把自己也埋在了這裏。黃龍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史稱“吳大帝”或“吳太祖”。值得強調的一點,孫權並不是在南京稱帝,而是在當時的武昌今天的鄂州,他在那裏定都,在那裏廣告天下,宣布自己要做皇帝,改年號為黃龍元年。就在做了皇帝的當年,他把首都又遷回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