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帝王將相,寧有種乎(2 / 3)

事實的真相是,南京的這個“首都”,從一開始就是從別的地方遷過來。稱帝前孫權隻是“吳王”,從權力上來看,“吳王”和“吳帝”也沒太大差別,殊不知一旦稱帝,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在中國文化中,一字之差,天壤之別。需要再特別強調的是,南京作為六朝古都的曆史,正是從這一年才正式開始計算。為什麼呢,因為必須從孫權當皇帝的時候開始,才能列入正史,才算名正言順。

三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間段,在此之前,教科書上寫著“夏商周”,寫著“春秋和戰國”,寫著“秦漢”,總的發展趨勢,就是從統一走向分裂,從分裂走向統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管怎麼說,秦滅六國是大勢所趨。秦始皇被稱為天下第一皇帝,這個第一,自封也好,別人尊稱也好,如果沒有後來的生亂,沒有後來的異姓改朝換代,一個接著一個繼續,大家真習慣了,也順理成章,就像英國或日本的王室那樣,千秋萬代傳承下來。

皇帝輪流做絕對是後來人的想法,在三國之前,大家心目中皇帝是法定的,人們不會去爭那個帝位。

三國以後在南京編撰的《千字文》,開始顛覆人的三觀,開始灌輸改朝換代思想。“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好像改朝換代已經天經地義,好像隻要有那個可能,誰都可以當上皇帝。所謂“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西遊記》裏孫悟空大鬧天宮,鬧得天翻地覆,他的豪言就是請玉皇大帝讓路,把皇帝老兒的寶座乖乖地交出來:

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隻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

《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裏很有意思的一段:

卻說曹操自殺華佗之後,病勢愈重,又憂吳蜀之事。正慮間,近臣忽奏東吳遣使上書。操取書拆視之,略曰:“臣孫權久知天命已歸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將剿滅劉備,掃平兩川,臣即率群下納土歸降矣。”操觀畢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侍中陳群等奏曰:“漢室久已衰微,殿下功德巍巍,生靈仰望。今孫權稱臣歸命,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殿下宜應天順人,早正大位。”操笑曰:“吾事漢多年,雖有功德及民,然位至於王,名爵已極,何敢更有他望?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

這個故事耐人尋味,考察三國鼎足前曆史,基本上就是軍閥混戰,打過來打過去。三國能夠鼎足,是混戰打出來的局麵,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都是能征善戰的驍勇之士,出生入死,都是打仗的命,注定了馬革裹屍的悲壯。孫權與父兄的區別在於,他不隻是一支軍隊的首領,還是一個國家的領袖。

說三國鼎立前的群雄,都想爭著當皇帝是不真實的,大家的理想境界也不過就是稱王稱霸,不過是希望官做得越大越好,自己管轄的地盤越大越好,然而真到了三國時期,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時候,孫權早已羽翼豐滿,成了一塊曹操啃不動的硬骨頭。這時候,以南京為中心的東吳疆域已經很大,已經有了足以稱帝的資本。

赤壁大戰以後,三國鼎立之勢形成。公元219年,孫權為了奪回荊州,與蜀國交戰,殺了關羽,然後掉過身來,寫信向曹操俯首稱臣,勸曹操當皇帝。此時的孫權還不到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之際,而曹操已六十多歲,再過一年便要離開人世。這時候,應該年輕氣盛的人不年輕氣盛,應該壽終正寢的老朽也不老朽,正是三國時期最典型的政治氣候。曹操火眼金睛,一眼看透了孫權的用心,沒有中計,根本沒當回事,說孫權這小子沒安什麼好心,他這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燒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