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這個細節值得玩味,曹操為什麼不敢稱帝,因為在他心目中,稱王稱霸可以,稱帝不是鬧著玩的事。他所處的文化背景,篡奪皇位意味著大逆不道。所謂亂臣賊子死有餘辜,董卓擁兵自重,廢漢少帝,改立漢獻帝,因此招惹眾怒,身敗而名裂。袁術以自己名字應讖言“代漢者,當塗高”,稱帝於壽春,結果立刻眾叛親離,同樣是身敗名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種觀點是後人根據前人曆史,尤其是三國以後的曆史加工出來的,不管怎麼說,曹操當時還是很忌諱,不想就這麼壞了規矩,他覺得這個規矩不能破壞,起碼不能在他的手上破壞。
誰來做這個皇帝,此乃帝王家事,本來與老百姓沒有一毛錢關係。秦始皇當了皇帝,很快死了,天下沒有不老的長生藥。秦始皇一死,天下就亂,就立刻大亂,就出現了陳勝和吳廣。陳勝吳廣隻是搗搗亂,卻給後人帶來無盡麻煩,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後果。他們留下最有影響的是那句“帝王將相,寧有種乎”,不安分的後人又將這句話加工,翻譯成了無法無天的“造反有理”。很顯然,在老百姓心目中,一旦存下這些念頭,一旦接受這些觀點,天下想不亂也要亂了。
自古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多少年來,曹操的罪名至多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19年,在南京的孫權給曹操寫信,希望他廢除漢室,幹脆做了皇帝算了。孫權不惜低頭服小,近乎肉麻地討好,拍馬屁。然而曹操不想上當,他大權在握,稱不稱帝不過是個形式,稱了帝會有很多預想不到的麻煩。勸人當皇帝都是沒安什麼好心,過去是這樣,今天是這樣,將來還這樣。
為什麼一再強調這段曆史很重要,為什麼曹操沒有聽孫權的話,為什麼曹操會把眾人的奉承吹捧當作耳邊風。有時候,形式這玩意非常重要,若以手中掌握的權力而論,曹操這個丞相遠比兒皇帝漢獻帝更有實權。曹丞相最終並沒要皇帝的這個名分,他不想壞了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不想留下千古罵名,他知道真要是那樣,後果會很嚴重。
那句傳說中的名言,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事實上並不是曹操說的。他從來沒說過這麼厚顏無恥的話,被追封為皇帝,追封為魏太祖,那是後來的事,曹操兒子曹丕幹的。說白了,孫權討好北方的曹操,希望曹操稱帝,是三國時代群雄各種玩心機玩陰謀的生動體現。曹操的詩很有意境,他的散文並不多,《讓縣自明本誌令》中有一句話寫得挺妙,反駁別人說他想篡位,擲地有聲: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京為王的孫權絕非等閑之輩,他“屈身忍辱,任才尚計”,能夠像勾踐一樣沒有下限,敢不要臉,所以才能立足南京,“成鼎峙之業”。曹操不肯稱帝,他不稱帝,蜀漢的劉皇叔劉備,也不好意思厚著臉皮登基,作為晚輩的孫權當然更不敢冒昧。
大家都有賊心沒賊膽,規矩最後被曹操的兒子給破壞,在孫權勸曹操稱帝的第二年,曹操死了。他老人家一死,古老的禁忌似乎也沒了,繼承魏王的曹丕脅迫漢獻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改國號為魏,改年號為黃初。
曹丕稱帝,徹底改變了中國曆史。大家都開始不要臉,劉備立刻迫不及待,也不再當什麼劉皇叔,趕緊在四川稱帝。劉備在稱帝的第三年逝世,好歹過一把皇帝癮。曹丕呢,當皇帝時間也不長,劉備死後不久,年紀輕輕便死了。
在南京的孫權,自然也就要稱帝。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他為什麼不弄個皇帝當著玩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