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公元229年(2 / 2)

公元229年,孫權在自己的稱帝宣言中,強調規矩是被曹氏父子破壞,他現在隻是不得不當這個皇帝。“漢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競乎”,但是群臣都在說這是“天命符瑞”,天意不可違,一請再請三請,於是孫權就登基了:

漢享國二十有四世,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氣數終,祿祚運盡,普天弛絕,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製。

……權畏天命,不敢不從,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皇帝位。

孫權是個十分謹慎的人,都玩到了這個份上,還要繼續客套,繼續裝模作樣,繼續作秀。當然,他既然做了皇帝,就要有一點皇帝的樣子,就要大赦天下,就要封皇後立太子,“內外文武百司皆即位行賞,邊軍征防各賜勳五轉,鰥寡孤獨量給穀帛,百姓並免今年租賦,天下賜酺五日”。

南京被稱為南京,那是非常後來的事情。必須要記住的是,三國時的南京叫“建業”。單從字麵上來理解,作為東吳首都的名字,武昌二字,多少還有一些槍杆子裏出政權的意思。建業就不一樣,建業中多少有了一些和平建設的願景,意味著這個城市的定位,要文武雙修。這個解釋當然也有些勉強,有些玩拆字先生的把戲,然而正是從公元229年開始,南京這艘駛向未來的航船,終於開始揚帆起程。

孫權在南京一共做了二十三年皇帝,這期間,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廣修水利,大興屯田。在他領導下,原本落後的江南經濟,有了明顯好轉。於是“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綿”,很好地解決了軍糧和民食,國家實力開始增強。《建康實錄》上開始有一些喜氣洋洋的記錄,黃龍三年夏五月,“建業有野蠶為繭,大如鳥卵”。農桑是根本,有了農桑,東吳的青瓷製造業、造船業、冶鑄業都有較大程度提高。比較起來,孫權絕對還是個節儉的皇帝,沒有因為南京已經是首都,就大興土木。他反對鋪張浪費,不喜歡豪華奢侈,建業這兩個字始終飽含著勵誌,南京城在最初的建設中,完全可以稱得上兢兢業業。

一般的說法,南京城建設仿造了闔閭大城。左思的《吳都賦》有這樣的句子,“起寢廟於武昌,作離宮於建業。闡闔閭之所營,采夫差之遺法”。仔細想一想,肯定又是文人的想當然。當時並沒有人知道闔閭大城在什麼地方,幾千年來都隻是在傳說,在猜測。有人說在蘇州,有人說在無錫,最新的考古發現,又說是在常州武進區的雪堰鎮。有時候,曆史實在沒辦法當真,既然誰也說不清楚闔閭大城是什麼模樣,當時的南京又如何根據傳說去仿造。

因此東吳時南京城所謂的仿造,所謂闔閭所營夫差遺法,都不過是為了字句對仗工整,為了遣詞漂亮,隻能是說說而已,唐朝李善解釋左思的詞義:

闔閭造吳城郭宮室,其子夫差嗣,增崇侈靡。孫權移都建業,皆學之。故曰“闡闔閭之所營,采夫差之遺法”。

不管怎麼說,吳王夫差都是亡了國的,被一個臥薪嚐膽叫勾踐的人打敗了。亡國之君必定會安上一大堆罪名,侈靡兩個字用他身上怎麼都合適,什麼樣的過錯都可以是他的。吳越春秋時代的吳國都城到底有多大,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字記錄,《越絕書》上便說:

吳郭周匝六十八裏六十步,大城周匝四十七裏二百一十步。水門八,陸門八,其二有樓。名門者,車船並入。昌門今見在,銅柱石填地。大城中有小城,周十二裏,亦有水陸門,皆闔閭宮,在高平裏。

多少裏多少步,這是古人的一種計算方式。闔閭時期建造的“吳城”,《越絕書》上提到的“吳郭”,因為都有一個吳字,後人弄不好就會和孫權的東吳混淆,忽視了它們之間有著七八百年的時差,此吳非彼吳,是兩碼事,文明程度完全不一樣。公元229年東吳開始定都的南京城,簡明扼要地說,顯然不應該是闔閭大城的樣子。左思的《吳都賦》雖然也說南京城“通門二八,水道陸衢”,但是當時的建業遠沒有傳說中闔閭大城的規模,這一點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