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太史府見聞(1 / 2)

太史府建在府庫外圍一個特殊的大院裏,大院當中最顯眼的就是一座七層的巨型高閣,名曰:琅環閣。

琅環閣四麵環水,主體為木材的黃色,邊緣用黑色加以點綴。其因是用五行當中代表水德的黑色來祈禱琅環閣免遭火災的損毀。

屋頂中央有四條仰頭青龍,它們皆口含銅針,屋頂四周則置有銅龍尾,以作避雷之用。

琅環閣雖然不比望天台一般高大宏偉,然放眼趙王宮,這都是數得上名號的精貴建築。

某任趙王還曾誇口:典藏之博,唯我趙國耳!

一時間,這座高大樓閣儼然成了趙王宮上上下下向往所在,更是太史府官吏們心中的驕傲。

但凡新人進到趙王宮,前輩們誰人不指著這個角落的琅環閣向他們誇耀一番。

然而話雖如此,真正踏入這裏翻開那些竹簡瞧上一瞧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就連那位誇過口的趙王也不曾親來過幾回。

數以千計甚至萬計的竹簡靜靜地躺在閣樓之上,等待著人們前來翻閱。可就算是太史府的文吏們成日成日地進進出出,不少角落裏的書籍也慢慢積了灰。

隻因他們能翻看的實在有限。

不過要是細瞧就會發現:律典、禮典一類的竹簡倒是被磨得光滑鋥亮,時時泛著溫厚潤澤的光。

琅環閣一到六層分別放置: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六大類書籍。

第七層則是藏書的重中之重,主要放置了以趙國建邦之典為首的七國建邦典籍。建邦之典可分六種: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

這一到七層的藏書,小到飲食禮數之微,大到邦國建製之宏;上追華夏之始,下達邦國之亂,盡皆詳備。

饒是出入慣了後世圖書館的趙高,由人領著這樣一層一層地看上去,也不由在心裏連連感歎:老祖宗們果然偉大!

離開了琅環閣,趙高又被領至一旁一個巨大的官室,名曰:載筆署。顧名思義:攜帶文具以記錄君王之事。

其實在這裏的文吏絕大多數是沒有機會見到趙王的,隻有本本分分做上十幾年乃至更久的文吏工作,有了一定的經驗,成了老資格,再得到了太史令的認可,方才有機會跟隨左右史前往趙王跟前。

更多的人,他們的工作是整理謄寫君王言行記錄和翻抄古舊損壞的書籍。載筆署正是文吏們平時辦公的地方。

在張先的指引下,趙高開始了今天的第一份工作——謄抄一卷損毀的簡牘。趙高十分珍惜地將謄抄工作當做練習,一絲不苟的動了筆。

一旁張先看他在竹簡上寫下第一個字的時候就好奇地“咦”了一聲。接下來又連寫了一行終於忍不住歎道:“難怪大人誇你。”

要說趙高的字雖然比起籍談那些老資曆還尚有許多不足,但是同底下那些青年文吏相比卻是綽綽有餘。

一個十來歲錦繡少年的字,已依稀有了古厚峻拔的風致,這樣的功底著實令人大感意外。看他利落抄完第一卷,竟然沒有一個錯處。

張先拿到這份成卷時再次打心底裏讚道:“當真不錯。”

不同於別人,趙高聞言沒有惺惺作態,而是直言:“家中閑來無事,平時就練得多了些,你要是像我那樣練,你也可以。”

張先聞言,也不知哪兒來的想法,隨手拿起他的手往平時握筆的地方摸了摸,果然觸到一層薄薄的繭,雖然用眼睛瞧不太出來,但卻是他實實在在努力的痕跡。

見握著自己手的人許久沒有反應,趙高不客氣地把手抽回來,攏進素色寬袖裏,幽幽道:“眼下你若沒事可做,不妨陪我抄。”

掌心驟然失去溫熱的異樣激得張先馬上找回了思緒。張先哪裏是沒事可做,二人坐在一處都有要完成的內容,隻是按籍談的安排檢查趙高的完成情況,不想竟一時無狀。

初時張先隻道自己失禮心中愧疚,當未覺趙高說那話是故意揶揄他,等稍後張先回過味來,趙高已經斂了心神投入了接下來的工作當中,他也不好再多打擾對方了。

他們這一忙就忙到了該用夕食的時間。同樣由張先帶著,二人一齊進了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