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汪精衛:熱血“模範”青年的匆匆一生(2 / 2)

1925年7月1日,孫中山原來的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汪精衛是呼聲最高的領導人,然而在槍杆子裏出政權的中國社會,汪精衛這樣的文人書生,注定不能在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上坐得太久。後來“國民黨二大”召開,蔣介石的地位開始“扶搖直上九萬裏”,成為黨內僅次於汪精衛的“老二”。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飛速掌握國民黨實權,與汪精衛過於淡泊權力的個性不無關係。哪怕你就是個賣西瓜的,你也得讓大家知道你的西瓜是最好吃的,人家才會買,你一聲不吭地坐在那裏,也不吆喝兩聲,誰知道你是在賣西瓜,還是在曬瓜幹呢。

和汪精衛相比,他的老婆陳璧君是一個標準的“白富美”,出生在馬來西亞,父親是南洋巨富陳耕基。陳璧君和汪精衛的結緣,其實歸功於汪精衛的好文筆——因為經常在同盟會的機關報上發表文章,“白富美”漸漸傾心於窮小子。

再說,汪精衛可是標準的美男子,後來兩人見麵,“白富美”更是一見傾心,於是就有了“女追男,隔層紗”的曆程。雖然一再遭到拒絕,但陳璧君還是鍥而不舍,將“倒追計劃”進行到底,為了支持汪精衛的工作,她還把家裏給她的錢全給了同盟會作為活動經費。

汪精衛也夠心狠的,居然一點兒也沒心動,讓人嚴重懷疑他的取向。後來他入獄時,陳璧君還是對他不離不棄,這才感動了他——有一回,陳璧君買通了獄卒,給汪精衛送了十幾個雞蛋,並帶去一封長信,那時候還沒有MSN、短信、微信等溝通方式,隻能用信聊表思念。汪精衛見到了自然是非常高興,腦子一熱,咬破了手指,在信後麵寫了“信到平安”,還滿懷深情地題了一首極其平淡的《金縷曲》,但又害怕牽連陳璧君,想撕掉又不忍心,於是就狠狠心吞了下去。

可惜的是,這樣的一對革命鴛鴦,居然在後麵的路上越走越遠,一起淪為了“罕見之物”。種瓜必然得瓜,種豆必然得豆。抗日戰爭後期,汪精衛病情惡化,輕易地跟這個世界撒由那拉(日本語:再見)陪他爹媽去了,日本軍方將他的屍體運回了南京,葬在梅花山。

陳璧君知道他們夫婦被輿論稱為“漢奸挺進二人組”,為了讓丈夫在地下安寧,這位賢惠的老婆可是花了不少心思——汪精衛的墓,不是一般的墓,內窟是圓形的,棺木下葬之後,還摻了五噸堅硬的碎鋼塊在混凝土裏,澆灌成厚厚的墓殼。這樣的材質,怕的就是有人來挖墳盜墓。可惜陳璧君這樣的苦心還是付諸東流了——汪精衛的墓後來還是被蔣介石給平了。

汪精衛的一生無論多麼背負爭議,多麼遭人唾棄,都終歸塵歸塵,土歸土,消散於山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