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寫在前麵的故事(1 / 2)

北宋的三個皇帝

時勢造英雄。

任何重要的曆史人物,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特定的時代背景、特定的生存環境所鍛煉出來的,離開了這種背景與環境,他會一事無成。嶽飛是人不是神,他的成就,他的事功,隻能說是一次又一次大浪淘沙的產物,是淘盡泥沙始見金。真實的嶽飛不過是當時中原的一個普通青年農民,這“還我河山”的重責大任本來是應該由一些帝王將相來承擔的,怎麼會一下子就落到他的頭上來?我們不能不問一聲,是誰掀起了這一波又一波的大浪?說到這裏,我們就不能不提起宋代的三個皇帝,他們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宋徽宗趙佶。趙匡胤比嶽飛大176歲,趙光義比嶽飛大164歲,他們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趙佶比嶽飛大21歲,他們雖有一段時間同時在世,但是兩人素不相識,絕無瓜葛。那這三個人與嶽飛之間會有什麼關係?把話說得簡單一點,前人可以影響後人,後人不能影響前人,是這三個人一生所掀起的風浪影響了嶽飛,並最終把嶽飛推上了曆史的大舞台。

在講述這三個皇帝的主要事跡之前,我先得說明一下,嶽飛為之奮鬥終生的大事業“還我河山”,指的究竟是哪一塊地方?這塊地方原來是指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天河北山西兩省的北部地方),是在五代時期由大漢奸兒皇帝石敬瑭割給遼國的。在五代那種亂世,什麼烏七八糟的人都能掌權,他們掌了權,什麼狗屁倒灶的事都做得出來。五代一共五十三年,就換了五個朝代,十幾個皇帝,因為戰亂頻繁,其中的八個皇帝都是死於非命。換皇帝像玩走馬燈,誰打了勝仗,占了京城,誰就能做皇帝。因此皇帝之中,居然出現了來曆不明的人物,像石敬瑭就是一個。編纂五代史的學者遇到這種人物,也算倒了黴,因為他的來曆不明,一點資料也沒有,難以下筆。

他是什麼民族,不知道;他祖先姓什麼,不知道;他自己怎麼會姓石,不知道;他是從哪裏來的,不知道;反正他是跟著一群沙陀人(突厥別種)從境外來到中國當雇傭軍的,後來就被稱為沙陀人。在中原的軍閥混戰中,他得到了一塊地盤,為了希望北方的遼國支持他當中原的皇帝,他居然主動提出要把邊疆重地燕雲十六州割給遼國。不懂得把國土割讓給外國會給後代帶來多麼嚴重的損害;好像也不懂什麼叫做羞恥,為了討好遼國,他居然把比自己小九歲的遼國皇帝耶律德光稱為父親,自稱兒皇帝。由於他賣國賣得太露骨了,引起廣大軍民的反對,大家不買他的賬,不肯聽他指揮;遼國派來的使臣見他這也辦不到,那也辦不到,常常發火,把他大罵一頓。他是耗子鑽風箱,兩頭受氣,這個“兒皇帝”當得十分窩囊,心情抑鬱,不久就病死了。他是活得糊塗,做事糊塗,死也糊塗。可這一件割地的荒唐事,卻給後人帶來說不盡的麻煩,貽害中國四百年之久(直到四百年後,中國才收回這塊地方)。

石敬瑭為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外國,背上了千秋萬代的罵名。從那以後,中國的有誌之士無不把收複燕雲作為自己的夙願。五代最後一個皇帝周世宗柴榮,青年有為,他登上帝位以後,撥亂反正,停止內戰,決心先集中兵力收複失地。959年夏天,他出師北伐,一舉奪回關南故土,得到全國廣大軍民的衷心擁護。可惜他在行軍作戰時感染時疫,英年早逝,這個收複失地的重責大任就落到了北宋的開國之君趙匡胤的頭上。趙匡胤做事十分穩重,他雖有收複失地的決心,但是在沒有必勝的把握之前,並不輕易對遼國用兵。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首都東京(今開封)位於黃河南岸,由此往北直到邊境,都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