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寫在前麵的故事(2 / 2)

戰爭一旦爆發,遼國的騎兵可以迅速衝到黃河北岸,直逼東京。東京在當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除了老百姓有二十多萬戶之外,還有二三十萬禁軍也就是中央軍駐紮在那裏),一旦有失,全國震動。後來靖康之變、金兵南下的大悲劇,好像已在他的預料之中。為了扭轉這種被動的局勢,他認為最根本的辦法是遷都,把首都遷到襟山帶河的洛陽去。遷都一事完成,他就不怕用兵了。而要收複失地,除了動武之外,也可以采用“贖買”的辦法,就是在國家正常收支之外,積累一大批銀絹向遼國買回燕雲失地。這樣雖然用掉了一大筆錢,卻讓廣大軍民少流許多血。在當時世界各國都隻知道用戰爭來解決領土爭端的時候,趙匡胤卻能想到以經濟手段來代替戰爭,這也不失為一種很明智的好辦法。

到了976年,趙匡胤在位已有十五六年之久,為收複失地所做的各種準備工作已大致就緒。開國之初,他們在經濟上本來十分拮據,趙匡胤帶領全國官員厲行節約,起初力爭收支相抵,後來每年都有節餘,於是設立封樁庫,儲存準備向遼國贖回燕雲失地的一大批銀絹,以待機會。五代時期,各軍閥為爭地盤,大量養兵,造成兵多民少,生產萎縮,經濟近於崩潰。趙匡胤統一全國後,陸續裁兵,國家隻留正規軍二三十萬人,加強訓練,為禦外侮。至於遷都一事,先不明言,隻以祭祖為名(趙家祖墳都在洛陽),攜帶文武官員前往洛陽考察,觀察大家的反應。如果遷都一事順利完成,宋遼兩國發生戰爭的機會就減少了;如果與遼國談判贖回燕雲失地一事有了可能,發生戰爭的機會就更少了。也就是說,如果這幾件事能夠陸續實現,大環境安定了,嶽飛就會在他的故鄉當個豐衣足食的農民,過他安定的農家生活,中國曆史上也就不會產生一位為了“還我河山”而奮鬥終身的民族英雄嶽飛了。

可是,就在976年的初冬,宋廷即將遷都的關鍵時刻,突然發生了趙匡胤被人謀殺的驚天大案。從此,宋廷不再遷都,直至百餘年後的靖康之變,金兵南下,大燒大殺,北宋覆亡。當時的狂風巨浪也終於把青年農民嶽飛推向了一個嶄新的人生舞台,讓他建功立業,讓他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