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年初冬,已經是北風凜冽,大雪紛飛。在趙匡胤去世的那天,《宋史》中隻作了一條最為簡單的記載:“癸醜(指日期)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在這之前,沒有皇帝患病以及如何醫治的任何記錄,在這之後,也沒有說明帝位繼承的任何問題。一個年方五十歲的大活人,怎麼說死就死!別說是堂堂的開國之君,就是民間的家譜,記事也不能如此簡單。現代人都知道,對於總統、總理之類的重要人物,生了病都會報道。如果沒有患病的報道,突然死了,那就是死得不正常,有在政變中被殺的可能。《宋史》中對趙匡胤的“駕崩”說得如此簡單,那就說明其中必然有大問題。
那天晚上,東京皇城裏皇宮的寢殿靜悄悄,值班的太監、宮女既不敢走遠,又不敢靠近。這是為什麼?因為當晚官家(在宋王朝,所有的臣民對皇帝都稱官家,這裏所說的官家是指趙匡胤)獨宿於寢殿,並且把其弟晉王(指趙光義)召進宮來,商量國家大事。兩個人一邊談話,一邊喝點小酒。他們為了怕外人偷聽談話的內容,就把太監、宮女一律趕到殿下去。到了殿下,隻能通過門窗遙望殿裏的動靜,至於殿裏人所說的話,就一概聽不清了。殿裏的兄弟二人先是低聲密談,後來聲音越來越大,好像發生了爭執,又見晉王來回走動,或坐或起。然後忽聽得官家大叫一聲,好像在說:“你好自為之,你好自為之……”其聲淒厲,又聽到玉斧(一種文具)落地的聲音,從此寂靜無聲。隔了一陣,突然聽到殿裏人聲嘈雜,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說:“官家歸天了!”大家亂成一團,那些守在殿外的太監、宮女都覺得大惑不解,一直沒有聽說官家有什麼不舒服,怎麼轉眼之間,說歸天就歸天了。
說到這裏,你也許會問:一千多年前,皇宮裏深夜發生的事,連當時的太監宮女都鬧不清楚,你是怎麼知道的?
不錯,這個問題該問。我如果遇到這樣的事,也會問個明白。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上麵所說的情況全部來自可靠的史料,而不是我憑空編造出來的。如果像寫小說那樣,可以編造一些情節,那我一定會編得更為驚心動魄,曲折離奇,來吸引大家的眼球,而不會寫得那麼枯燥,那麼糊裏糊塗,不僅是當時的太監宮女想來想去想不明白,連今天的讀者也會想來想去想不明白。
剛才我上麵所記述的,是當夜太監宮女們在殿外的所見所聞。至於殿裏發生的事情呢,讓我再引另外一份史料,繼續記述下去。
當時殿裏人聲嘈雜,議論紛紛,宋皇後最先來到,她大聲急叫大太監王繼恩去喊德芳(趙匡胤的小兒子)。王繼恩走後,她就在寢殿中坐等。不久,王繼恩回來了,她忙問:“德芳來了沒有?”王繼恩還未來得及答話,她一眼就看到了王繼恩身後的晉王(趙匡胤之弟趙光義),不禁大吃一驚,心裏明白自己已經落進了趙光義布置好的圈套,隻好立刻改口,稱趙光義為“官家”,並且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交給你了。”趙光義這時已經毫不掩飾,滿口答應:“可以共保富貴,請你不必擔心。”——當時大太監王繼恩敢於公開違抗宋皇後的意旨,不喊趙德芳而喊趙光義,說明他已被收買,成為趙光義的死黨。
這一段記載出自什麼史料,我可以明白地告訴你,是出自司馬光的著作《涑水紀聞》。司馬光是一位以耿直聞名的大史學家,他說名道姓的記載,必有根據,不會亂造謠言。至於前一段記載(就是當夜太監與宮女的所見所聞)又是從哪裏來的呢?那是出自《續湘山野錄》等書,來源不止一處,但是所說的內容大致相同。這更說明確實有這麼回事,如果是編造的,不同的來源就會有不同的說法,怎麼會一致呢?
對於殺害趙匡胤的凶手、犯罪嫌疑人,我們既然已經點了趙光義的名,那就不得不對趙家的家世作一番簡單的介紹。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也是一個軍人,後周時代,父子同在軍中任職。他有五個兒子,叫做匡濟、匡胤、匡義、匡美、匡讚,頭尾兩個早死,中間三個養大成人。為什麼後來這幾個人的名字全不相同,這是因為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造成的麻煩。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匡”字不能用了,匡義就隻好改為光義,匡美就隻好改為光美。十六年之後,趙光義又當了皇帝,光美隻好又改名字,改為廷美。趙光義比趙匡胤小12歲,從小就聰明伶俐,頗有心機,很得父兄的歡心。趙匡胤辦事精明能幹,處理問題也有決斷,卻看不透這個親弟弟內心的凶險,最後才遭到他的暗算。趙匡胤做了皇帝以後,不斷提拔趙光義,一直把他提到開封府尹(首都市長)。在趙匡胤日夜為國家大事操心的時候,趙光義也在日夜操心,他操心的是如何在開封府培植個人的勢力,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奪取帝位。976年,趙匡胤帶領文武百官西去洛陽,考查山川形勢,準備遷都。一旦遷都成功,趙光義在開封府所培植的個人勢力就會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