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跋(2 / 2)

古人不知今人事,

今人能識古人心;

史事斑斑皆可考,

從中應可見真情。

從這首小詩,就可以看出他考證史事的工力,與自己從事史學研究的信心。

在《中國不可無嶽飛》一書中,作者一共提出了三個重要的新論點,值得我們加以重視:

一.研究嶽飛冤案,探討宋代史事,揭開曆史真相,其目的絕不限於隻弄清嶽飛這位曆史人物的曆史,隻查明宋代抗金這段史事的真相。我們更想通過這一段真實的曆史,探索嶽飛抗敵衛國、還我河山的精神從何而來。他的這種精神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辛亥革命時期,留日的湖北籍學生稱嶽飛為中國五千年曆史上第一民族英雄;孫中山先生認為嶽飛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大家認為嶽飛的貢獻絕不隻在抗金。到了“七七事變”,日寇入侵,中國人在大街上到處寫滿了“還我河山”的標語,《滿江紅》的歌聲響徹雲霄,我們同時高唱“怒發衝冠”“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我們這時抗爭的對象,早已不是曆史上的金人,而是殺人放火的日本鬼子了。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滇緬遠征軍的孫立人將軍就把軍歌改為“壯誌饑餐倭寇肉,笑談渴飲鬼子血”,這時嶽飛的奮鬥精神已經與時俱進,和全世界人民反對侵略保衛和平的精神融為一體了。

二.作者鄭重提出,宋王朝連頭帶尾三百二十年是一個整體,按照當時的皇帝製度,不應該有北宋、南宋之分。西漢亡於王莽,中間隔了一個新朝,才由宗室劉秀建立了東漢。西晉亡於匈奴,宗室司馬睿才在建康建立東晉。趙構建立一個臨時政權班子領導抗金工作是可以的,隻能自稱監國,但他自立為帝是非法的。因為當時北宋並未亡國,皇帝趙桓還在。連太學生陳東都能公開指出這一點,難道曆代史學家卻不講原則,都被趙構牽著鼻子走。據作者當麵告訴我,這種曆史記載的錯誤是確鑿無疑的,由此引發的“正史不正,實錄不實”的問題還很多,他以後要寫專文或專書加以論述。

三.他還提出,研究嶽飛史事的當代價值,比單純紀念嶽飛更有意義。他在自己的許多著作中都指出過:

研究曆史不是為了替古人擔憂,也不隻為發思古之幽情,研究曆史不是為了古人,而是為了今人,更是為了後人,是為了向今人與後人提供借鑒,讓大家走上正確的道路。

他認為嶽飛作為出身農民的子弟兵,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全,為了保護父老鄉親的和平生活,終身為反抗侵略保衛和平而奮鬥,結果受到漢奸賣國賊的陷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所誓死保衛的,正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正當生存的權利,止戈為武,以正義的抵抗反擊侵略勢力,符合今天的世界大勢,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流。嶽飛的奮鬥精神不僅在過去鼓舞著我們奮勇前進,在今天,在今後的千百年間依然具有這種鼓舞作用。

史式教授一生勤奮,隻知道埋頭做學問,不僅自己淡泊名利,而且對追名逐利的不良社會風氣極為反感。在研究工作中則堅持真理,寸步不讓,雖得罪人也在所不惜。在當今社會裏,像他這樣耿直倔強的人是不多見的。

嶽飛第二十八世嫡孫嶽朝軍

嶽飛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2010年3月1日

宋代帝王譜

北宋

宋太祖 趙匡胤(960年—976年)

宋太宗 趙光義(976年—997年)

宋真宗 趙恒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趙禎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趙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趙頊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趙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趙佶 (1100年—1125年)

宋欽宗 趙桓 (1125年—1127年)

南宋

宋高宗 趙構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趙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趙惇 (1189年—1194年)

宋寧宗 趙擴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趙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趙禥 (1264年—1274年)

宋恭帝 趙顯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趙是 (1276年—1278年)

宋幼主 趙昺 (1278年—12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