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外史、小史、誦訓以外,《周禮》所記的官職,還有一些同各國文獻有關。他們除了要掌握必要的文字記錄,還要掌握有關的地圖。輔佐周天子安邦定國的大司徒,掌管各諸侯國的“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便根據實際情況製訂各種政策、法令;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他要了解各地的民力、財力、穀物和牲畜的種類和數量,以便管理四方的朝貢;“司險”要掌握“九州之圖”,以了解山林川澤的阻隔,根據地形開通道路,在險要的地方設置樹林、溝洫作為屏障,一旦國家有變故,可以馬上封鎖要道,禁止行人通過,並派人防守;還有“土訓”,專門給天子講解地圖,讓天子了解各地的山川形勢,什麼地方適宜種稻,什麼地方適宜種麻,等等。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當時我國的地方文獻已經十分豐富,而當時的中央王朝已很懂得充分利用地方文獻來幫助治理天下。
正是從《周禮》的記載中,透出了中國地方誌萌芽的最初消息。
二、先秦的國別史和地理書
盡管《周禮》所說的“方誌”還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地方誌,但是在現存的先秦典籍中,已經可以覓到後世地方誌的一些蹤跡。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有根據史官的記錄編成的史書,如晉國的史書叫“乘”,楚國的史書叫“檮杌”(táo wù),魯國的史書叫“春秋”。《墨子·明鬼篇》還提到過“燕之春秋”、“周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現在能見到的隻有孔子據魯國史書修訂而成的《春秋》了。《春秋》是一部簡略的編年史,從它可以推想各諸侯國史書的大概模樣。這些國別史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地方史,它們是後來地方誌中曆史門類的遠祖。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對自己所居住的這片土地已經作了不少觀察和研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地區之間交流的增加,逐漸產生了一些試圖反映全國地理情況的著作,如《山海經》、《禹貢》和《周禮·職方氏》。它們已經包含了後世地方誌中地理門類的一些最基本的內容。
《山海經》一共18卷,分為《山經》、《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四個部分。這部書是許多年中由許多人集體創作的結果,大約最初是口頭傳說,其中的主要部分在春秋末戰國初形成文字,直到秦漢時還在增補。四個部分中,《山經》最重要,成書也最早。它以周的都城洛邑為中心,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山係,按照方向、距離依次講述。每處地方詳細介紹地理形勢,如山的高度、形狀和陡峭程度,水的發源和流向,有什麼動植物和礦產,還記載了100多個古國和部族。由於它的記述夾雜許多神、巫、靈、怪的傳說,神話色彩很濃,過去有人把它歸入小說。實際上它的大部分還是比較真實的地理記錄,不少山川、物產是可以從現代地理中考求印證的。清代學者畢沅在《新校正山海經序》中,就列舉了考實的具體山川100多處。據當代學者的研究,它所記載的金、銀、銅、鐵、錫等各種礦藏,大部分都可以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