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生活條件越優越的地方,人們的壽命就越高呢?其實兩者並沒有必然的聯係。國際自然醫學會曾經宣布:厄瓜多爾的比爾班、歐洲的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薩、中國新疆的南疆和廣西的巴馬瑤族自治縣為全球五大長壽之鄉。這五大長壽之鄉都沒有處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有的甚至是非常貧困的山區。
就拿中國的兩個世界級長壽之鄉來說,它們都屬貧困山區,而一直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典型貧困縣的巴馬縣,卻高居世界長壽鄉村之首。1990年9月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巴馬縣224043人中,70歲以上的有7523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1972人,百歲以上的壽星有66人。每10000人中就有3名“超級壽星”,屬世界絕無僅有。
這個現象真的非常有趣。也許,貧困並不總是意味著偏僻落後、窮山惡水、愚昧疾病。貧困和長壽也有什麼聯係嗎?讓我們深入巴馬地區看一看。
巴馬地區是舉世聞名的“石山王國”,平均海拔300米至600米,最高的塔雲山達1216米,境內峰巒疊嶂,怪石崢嶸,岩石裸露,窪地密布,形成星羅棋布、大大小小的“弄場”數千個,素有“千山萬弄”之稱。年降水量1600毫米,“暴雨一來土衝光,雨過天晴旱死秧”。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一帶大部人人均純收入在200元以下,半數以上的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在這種窮山僻壤,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很困難,還能長壽嗎?
在巴馬,最有名的貧困之域和長壽之鄉就是西山鄉。全鄉總麵積150平方千米,耕地僅占2.8%,人均口糧105公斤,人均收入169元。據說大部分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已經達到溫飽的也不富裕。
奇怪的是就在這一帶卻多出壽星,據說在深山弄場裏有,附近寨子裏更多。長壽的人多不在山上,而是聚居於山下那些山間窪地的底部。一個幾百平方米的窪地,從窪底到山頂,往往有二三百米,大部分山民從小到老就同這些山山窪窪相伴。開門就見山,出門就爬坡,日出而耕,日落而歸,入夜而宿。寨子裏有一位壯族女壽星,名叫楊美香,是年105歲。她曲著身體,匍匐走路,顯得有些營養不良,但坐臥吃喝自如,據說她一頓能吃兩碗飯,還拌有火麻油炒菜。她有5個兒女,大女兒年過82歲,小兒子也有72歲,生活都能自理,還能勞動。據了解,一般的百歲老人,從年幼就參加生產勞動,每天閑不著,幹活可達10個小時以上。直到晚年,也能從事輕微的勞動。日子過得基本夠吃,生活水平一般處於全省平均線之下,同發達地區相比,差距甚大。長壽老人大都為人善良,待人熱忱,性格隨和,不大喜大悲,或傷神動怒,甚至遇重大刺激,也是泰然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