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貧困、封閉、交通不便,但卻寧靜、幽雅、山清水秀的西山鄉,主產玉米、黃豆,還有紅薯、水稻、豌豆、小米、火麻、芭蕉等食用作物,菜類有南瓜苗、南瓜、黃瓜、竹筍、苦馬菜、紅薯嫩葉。食油常用火麻子油、油茶子油、黃豆油。這裏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火麻子與火麻油。壯民們介紹,用火麻子喂雞,蛋大,黃紅,味道鮮美,火麻油吃了養身。據有關專家化驗,火麻子含有油酸、亞麻酸、亞鈉酸等多種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且易溶解於水,便於為人體吸收,具有很強的抗衰老功能。當地作為主糧的玉米,富含維生素D、維生素E和胡蘿卜素,營養價值亦高於其他產地的。壯、瑤和漢民們還喜歡喝用當地糧食釀造的一種土酒、用名貴中藥蛤蚧泡製的蛤蚧酒等補品,至於它們同長壽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由於長期貧困、封閉,當地人民過著清茶淡飯一杯酒的簡樸生活,少吃大魚大肉,更不暴吃痛飲,一場歡喜一場愁,這些都是長壽所忌諱的。
除此之外,山區氣溫低,雲雨多,利於避暑;林木蔥蘢,空氣潔淨;氣壓低,可增強人體呼吸功能;日照紫外線強,又可為空氣消毒殺菌,且為人們提供天然維生素D;尤其是山地多瀑布、噴泉、雷雨和閃電,使空氣“電離”,而形成有“長壽素”之稱的負離子等。在巴馬一帶,這些基本的“長壽”條件都具備。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放鬆的心態恐怕也是人們普遍高壽的重要原因。比起嘈雜的城市,這裏除了雞犬之聲相聞,壯族男女對歌而外,聽不到高音喇叭的嚎叫和機器車輛的轟鳴,更沒有現代工業的汙染和“文明社會”的種種公害與弊病。人們貧而忘苦,困而忘憂,超越紅塵,與世無爭。“世外桃源”式的生態環境,和諧的人事關係,有勞有逸的生活節奏,豈不促進身心健康,人當然活得快樂長久了!
根據大家的觀察,事後對這個“野人”的形象作了這樣的概括:雄性,約2米高,全身長著一寸多長的棕黃色的毛,隻有臉上顴骨處沒有毛,可以看見臉上的皮肉。頭上黑色的長發披垂到肩,嘴上的毛像長胡子,胳膊、腿部都很長,手像人手,但比人手大得多,腳長40厘米,腳趾像人的,約5厘米長,耳、鼻也像人的耳鼻,但大得多。手裏拿的棍子約1.2米長,估計約6~7厘米粗,呈淺黑黃色。
幾天後,在一天的半夜兩點半多鍾,哨兵猛然發現,這個家夥不知什麼時候鑽進了帳篷裏的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