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8章 聖城曲阜之謎(1 / 1)

聞名中外的魯國故都曲阜是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在地形上,曲阜本來應當是津浦鐵路線上的一個過境站,但據熟悉掌故的老人談:清朝末年修路畫線時,有人怕洋火車壓壞了孔子故鄉的風水“聖脈”,奏請慈禧太後特旨詔準,命令將線路由曲阜以北的一個小站向西南繞行,經過曲阜以西30裏的兗州站,再轉向東南的鄒縣。這樣便在地圖上把鐵路線畫了一個弓形的彎,繞開了曲阜。

但這個彎並不是曲阜名稱的起源。位於泰山之陽魯南大平原上的曲阜,城東有一條七八裏長的彎曲的小土阜,因此古人起名為曲阜。

商代這裏稱奄國。周武王滅紂以後,封他的兄弟周公旦為魯國公。周公在朝輔政,派他的大兒子伯禽到魯建國。經過西周、東周幾百年的經營,到孔子時曲阜已是一個東方大城。

但最使曲阜出名的,還是因為這裏是著名的曆史人物孔子的故鄉,因而留下了聞名中外的許多古跡,如當地俗稱為“三孔”的孔廟、孔府、孔林,以及尼山夫子洞、孔子大弟子顏回的顏廟,等等。

由於孔子在曆史上的特殊地位,不管外麵多少朝代興亡更迭和戰爭綿延,與孔子有關的曲阜古跡很少受到波及,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巍峨的孔廟建築群和森嚴的孔府即是這些古建築的傑出代表。

由於孔府沒有受到過曆次戰爭的影響,所以孔府內保存有100多箱明、清衣冠,是我國僅有的傳世衣冠,堪稱國寶。

孔府與曆代的皇朝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如二堂即陳列著清朝道光和慈禧太後的七塊禦賜字、畫的刻石。有一條長大的紅漆木凳,過去大官們排班坐在這裏,等候公爵接見。據傳明朝大奸臣嚴嵩把女兒嫁給衍聖公,後來嚴嵩失勢,捧著皇帝賜的金碗討飯,曾經坐在這條長凳上等候施舍。不論這段傳說是否可信,但曲阜確有嚴嵩的遺跡,如孔林內的洙水橋坊匾額和一處墓碑,則確是嚴嵩的手筆。字體仿柳,筆鋒蒼勁,頗有些功力。

談到孔林,那的確是一座大型的人造林園。周圍林牆蜿蜒十四華裏半,占地四千餘畝,相當於現在曲阜城的兩倍。裏麵22000多株古檜、柏、鬆和四萬餘株解放以來新植的樹木,彙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在古詩形容為“木古今年在,林深五月寒”的孔林內,蔥鬱的林木叢中,隱現出60多間樓、亭,殿、堂、坊,還有1000多塊碑刻和無數的墳墓。孔子和他的兒子孔鯉、孫子孔?三人的大墓在洙水橋北的圍牆裏麵,俗稱“三壟”。

孔林是孔子後裔的墓葬區。東北部有清初著名劇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墓。在孔子墓以北的林區中央,有一處與眾不同的墓區,不但選擇的地形特別,而且有石獸石祭台,還有道光皇帝禦書祭文的石枋。原來這當中有一段隱秘的風流因緣。據說道光皇帝的祖父乾隆皇帝曾經八次到曲阜。他有一個女兒麵部長著黑疵,相貌也很平常。算八字的先生為公主算命時,說她福份淺不能久住宮中,隻有下嫁給一個顯貴的人家才能增福。於是乾隆皇帝便想與孔府的衍聖公結親。因為礙於滿、漢不能通婚的祖規,便把他的女兒寄養到大學士於敏中的名下為義女,以於家的名義,把公主嫁給72代衍聖公孔憲培。陪嫁的嫁妝運了三個多月,並有太監隨侍出京。因此之故,假於氏真公主死後,不但在孔府東院建了“慕恩堂”,還選擇了一片上好的塋地埋葬。道光皇帝為這位姑母寫了祭文。應當說,這是具有政治頭腦的乾隆,有意突破滿、漢不通婚的祖規,促進民族團結的一段佳話。

魯國故都曲阜,地上地下文物古跡之多是驚人的。據文物工作者說,如果把孔林地下埋葬的文物全部發掘出來,能夠編一部從遠古到近代的年史。他們把孔林稱為“地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