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2章 福州冶城之謎(1 / 2)

不要以為那些在地底埋藏了兩千多年的盆盆罐罐、磚頭瓦片不會說話,它們會告訴你許多曾經發生在福州這塊土地上的戰火與繁華、光榮與沒落……

驚人的發現

1998年1月5日,省、市考古工作者在福州冶山路一工地出土了一個古閩越國時期的“雲紋箭簇瓦當”,這個瓦當直徑約20厘米,厚約4厘米,為粉紅色。“瓦當”是古代瓦房瓦片末端的部分,這次發現的瓦當製作考究,可以認定是大戶人家所有。至此,古閩越國冶城的麵目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麵前。

從1998年10月12日開始,省、市考古工作人員對福州歐冶池附近冶山曆史文化保護區內的一處工地進行地下考古發掘,在兩個多月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漢代原生堆積的、較大規模的文化層,出土了大量有關漢代的遺物遺跡。

從發掘現場的400平方米看,從地表至下,時代的序列十分明顯。史載這裏曾經是清代貢院的舊址,在發掘的地表出土了大量的貢院磚,在清代的地層下依次出現明、宋、元、五代、唐、南朝、晉、漢周等時代的文化層或遺物。

更為重要的是發掘出了漢代文化堆積層,這層漢代文化堆積在距地表5米多深處,整個600多平方米的大探方的四周都未及該遺跡的四邊,從現存的跡象看,考古工作者估計,此處可能會有十分重大的發現。

此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其中有西漢的夯土台基,厚約1米,采用的是挖槽、普通夯築法,台基上有柱洞坑。台基發掘出東西長約35米、南北寬約10米,發現有原生漢代文物堆積,台基上有板瓦、筒瓦和當代使用的其它文物。另有一個與台基平行的寬約6米的壕溝,深約1~2米,考古工作者估計可能是古冶城通往外城門的門水道,也可能是冶城南麵的護城河。溝北坡與台基相連,堆積相當豐富,最為重要的是,露出許多保存完整的漢代板瓦與筒瓦,堆積約30百厘米厚,完全將溝的北麵覆蓋。還有兩組漢時期的木樁基座,共有8塊,由北向南漸降。木料由尺寸不等的厚木板組成,中間均鑿有圓或方的榫孔,其中兩塊木板上還立有2根木柱。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的漢代文物,主要是板瓦和筒瓦,以及少量的鐵器和陶器等,瓦片上有繩紋和弦紋,部分還有未破譯的銘刻,專家估計,這可能是閩越王無諸家族的特有文字。根據已出土的情況,專家們分析,這組遺跡在漢代時期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建築,而發現的板瓦與筒瓦與在崇安漢城出土的在規格上是一致的,可以認為這是王城的遺物。

千古文化之謎

福州鍾靈毓秀,自古就是東南一大都會。也許有許多福州人都不知道,福州在曆史上曾4次為都。戰國時,越王勾踐十四世孫無諸為閩越王,建都於冶,漢高祖五年建冶為閩越王王都,這是福州最早的王都;五代時閩王王審知使福州第二次成為王都;宋末端宗即位於福州,這是福州第三次成為都城;明末唐王在此稱帝,抗擊清兵,這是福州第四次成為都城。這座冶都究竟在哪裏?一直有很多爭議,也是我國的一大文化之謎。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爭論亦趨激烈。因為冶都問題是研究古代百越民族史、秦漢史、福建地方史的重要問題,所以引起了廣泛關注。那麼這次考古發現對解決冶都問題有何意義呢?

考古專家曾意丹先生說,目前的主要分歧有4種:一是無諸的冶都在浙江境內;一是在閩北,有的更確切說在浦城縣境內;一是認為可能在今武夷山市城村古漢城;一是認為在福州。此外目前學術界還有一種“二王二都說”,認為有福州和閩北兩個都城。

對於冶城,《史記》《漢書》《後漢書》《通典》《閩都記》《太平禦覽》等史料均有記載,《史記·東越列傳》更有千餘字的記載: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冊封無諸為閩越王,並在東冶建立王城,修築冶城。東冶就是現在的福州,冶城就在今天福州城內冶山一帶。這是福州建城的開始,也是福建省第一座古城。對於冶都在福州,史料的記載較為豐富,但缺少考古依據。但是,從80年代以來,在崇安漢城出土了一些王宮遺跡和文物,為冶都在閩北說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